海外苗族寻根的故事(二)

家乡区县: 云南省马关县

第二个故事:寻找祖宗故地的法国苗族
第二个故事与第一个故事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进入第二个故事以前,请让我先交代一下背景。因为前面的故事,我回到贵州以后就开始学习苗语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为了学好语言,我同时也学习文字。我首先拜在贵州省民委少数民族语言办公室工作的杨亚东为师。不久杨亚东去北京学习了,我又拜当时在贵州民族出版社工作的罗兴贵为师。其间还到当时的贵州省民委主任熊天贵前辈家去学习过。学习的方法是请他们教,并录音下来回家反复听读,也是从声母韵母的发音开始学习的。不过学习的苗文不是杨雄录的那套文字,而是流行最广的另外一种拉丁文字。我最近一次,也就是2014年6月去美国,听到有人把这套文字称呼为全球性文字。
大约是1992年我到昆明参加云南省苗族古籍工作会议,会议上遇到上述那套文字的创制人——法国籍的恩保羊(音,苗名)神父以及当时住在中国云南省勐腊县的老挝难民杨亚苗胞。听说我来自贵州,恩保羊打开一副画册指着上面的一副很大的图片问我:“这是你的家乡吗?”我一看,那幅图画就是西江苗寨。这个时候我学的苗语还完全不能和他们交流,还借助杨亚帮忙翻译。大概是交流中说到我正在学苗语,神父建议我直接到苗寨里去学,而且到标准音点去学习。国外苗族主要分为两个语言差异很小的支系,一个是“白苗”,一个叫“花苗”,其中“白苗”语言是这套文字的标准音。我后来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一份材料,说是恩保羊出生于天主教家庭,从小信教。有一次,他听到上帝的声音,叫他到老挝去帮助穷人。他到了老挝,遇到两位年轻人,就跟着去了他们的村寨。结果这个村寨是一个“白苗”的村寨。自然,神父学会的就是“白苗”语言,后来创制苗族文字就以“白苗”为标准音了。我不知道这个材料是否可靠。不过我觉得他关于去白苗村子里学习的建议的有道理(那时候我不知道贵州有白苗寨,后来我才知道有不少),于是第二年春节我就到了文山,找到了当时文山州政协副主席吴承元苗族前辈帮忙。他带我到砚山县一个叫“烟灯坡”的白苗寨学习苗族语言。我在那里住了40天,学会了最简单的日常用语。记得我从烟灯坡苗寨出来的时候,文山正在召开“首届国际三七节会议”,我也参加了会议,苗胞们用苗语和我交流,我可以对答一点点。
好了,书归正传。因为我学会了基本的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苗语,大约是1994年,恩保羊带着一位法国苗族同胞到贵州来寻根,我就成了“导游”。那位与神父一起来的苗族同胞叫吴万里(音),男,42岁,是巴黎的一个学校的历史教师。他说,他想去看当年他祖先居住的村子。天哪!谁知道他的祖先原来居住在哪里啊!我说我没有办法找到他的祖先居住在哪个村子,但是我可以带他去拜访最大的苗寨。于是我带他们去了西江。当时西江还没有开放,我们到黔东南州公安局办了通行手续。我们去了西江,神父留在宾馆休息,我把吴万里带到羊排村的神山上——西江苗寨内部分为8个村子,其中羊排村是领袖村,用当地人的话说,是做“父亲”的村子。只见吴万里拿出他买的香纸,四面插上,四面磕头,念念有词,说了很多。我只记得这样几句:“祖公祖奶!我是法国来的苗族,我们住在法国,请你们到法国去保佑我们!”然后,他再用一个小袋子,装上了一点泥土,揣进荷包里,带回法国去。他极其虔诚,在那里折腾了一两个钟头。可惜那个时候我既没有照相机、录音机,更没有摄像机,并且也没有把这些过程记录下来的意识,只是坐在一边干等。

王野骁(2015-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