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是皖东地区最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是国家重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是中国粮食、油料、肉类百强县,居安徽省前列。农副产品盛产水稻、小麦、油料、棉花、畜禽、玉米、山芋、豆类和水产品等多种农副产品。2002年粮食总产居中国第26位,油料总产居中国第27位。定远瘦肉型猪是全中国31个良种猪之一,1996年至2002年连续六年跻身“安徽省畜牧业十强县”行列。已建成粮油、生猪、棉花、花生、水产、蔬菜等六大农副产品基地。[8] 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畜牧养殖业发达。常年存栏生猪180万头,出栏110万头,1987年被列为国家瘦肉型猪基地,1996--2009年连续14年跻身安徽省畜牧生产十强县行列,年生猪存栏量居全省第二,肉类总产首次进入中国百强县第88位、安徽全省第6位。[12]
自古以来,农业在定远县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赋役全书原编》载:明崇祯年间,定远有熟地1414顷,应征银24620两,常额人丁应征银4383两。清雍正六年(1728年),实行“摊丁入亩,地丁合一”,民赋征银29036两。民国37年(1948年)本县财政岁入总额53亿(旧币),其中田赋23亿,占43%。
建国初期,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水平低下,产量不高。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2.46亿斤,人均产量513斤。此后的二十多年粮食生产长期徘徊不前,1972年至1977年有所发展,1977年粮食总产为5.7亿斤,人均800余斤。
1979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增加农业投入,实行科技兴农,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大发展。1980年产粮6亿斤,1985年产粮9.7亿斤,1986年产量突破10亿斤大关,达到11亿斤。1987年以后,逐步由产量型向效益型转换,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1988年成为中国12个售粮大县之一,1989年粮油产量均进入中国“百强”县行列,粮食产量名列中国第48位,全省第6位;油料产量位居全省首位、全中国13位。1990年粮食产量又跃新台阶,产量14.6亿斤,人均1800余斤,是实行责任制前的2.6倍。油料总产上升为中国第10位,粮食名列中国第33位。[19]
2012年全年粮食总产22亿斤,增长5.3%,实现“九连增”。新增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个、市级3个,出栏生猪143.6万头,继续保持中国生猪调出大县地位。在安徽省率先建立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定远稻米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农机致富工程,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38.2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居全市首位。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全县省市级龙头企业增加到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到521家,新增著名商标4个、绿色食品9个。实施林业“双百双十”工程,完成造林绿化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