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行春秋事

家乡区县: 盐城市阜宁县

一个神秘传奇的人物对好奇的人们是具有巨大吸引力。他的生平,相貌举止和生活言行无不是诱惑,总之,他的一切,连名字也在这种吸引范围之内。戴笠,这是个与狡谲,权力,间谍等等不同意味联系在一起的名字。魏斐德先生注意到,戴笠这个名字掩藏的含义,如同中国画头戴斗笠的孤行者,哪怕你已经注意到他,也无法辨别出其面目,看不清他是谁,他是若隐若显的存在某一片景色当中。

从名字的意思,戴笠是一个你不会过于注意到的模糊隐者,随时都有可能消失在你的注意力所及。但是,对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特工和中国社会来说,这个名字的非同凡响又令他不可能会消失在人们和历史的视线里。使用这个名字的人被称为“中国的希姆莱”,国民党秘密警察的领袖,领导着将介石政府数十万的特务组织:军事调查统计局。他手中的权力,就像外国人报告里说,“只要他一点头,不管是哪个派系,政治影响如何,失宠,贬斥甚或死刑便会接踵而来。(三百一十四页)”

他是如此的令人生畏,普通人提到他,便相连到恐怖的黑暗活动。戴笠手下的特工的确无处不在,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甚至在日本东京的皇宫里。他的间谍遍布在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造成社会的不安氛围。我们无法给出中华民国政治不稳定因素的责任是在于戴笠和他的情报人员,但我们可以说,无孔不入的间谍活动是社会人人自危的重要根源。共产党人在延安进行的整风运动正是基于这种环境下开展的反应。最终发人深思的是戴笠秘密统治的启示,他只是国民政府统治机器的其中部分的核心组成呢。还是他和他的特工们已经形成一个凌驾于政府以外的秘密统治,直接影响到民国统一的巩固。

间谍以身份行踪诡秘而闻名,戴笠刻意的自我掩护尤其变得更为神秘。无疑,间谍王总是力图隐藏,拒绝以任何形式的声张。于是本来就扑朔迷离的间谍头目就更显多面化了。所以当外人试图形容对他的了解,常常得到茅盾的结论。有人说他富可敌国,也有人说他对钱不感兴趣;有人认为他的私人生活无懈可击,亦有他跟众多女性纠葛的流言蜚语。人们自然也不会忘记强调一位传奇人物的外貌特征,而这种形容因描述者与其可能有过直接接触,还留有为数少量的相片为证,相对则可捉摸得多了。戴对别人喻其面带马相并不为意,他自已也对蒋介石愿效犬马之劳有桀犬吠尧的意图流露。其深色的皮肤和犀利生动的眼睛给人印象强烈,更为突出的是他的双手,“它们奇怪但可爱,不比我三个手指更大。”一个美国人这样形容。我们稍以想像,联系到这双手的权力,主宰成千上万人性命的强大力量。不是巨形的机器或者一件庞然大物,而是眼前这双如同少年孩童般的稚手。如此振撼的对比瞬时惊骇人的思维,令思维激荡旋转,而这双手的主人,似乎会从遥远的世界里,骄傲的享受被他攫获的震颤内心。

间谍大师可爱的小手当然不只能够引人注目。他斲轮老手于各方的人际势力中,翻云覆雨的手腕在权力的角逐中显得游刃有余。我们惊讶于他手足能够呼风唤雨的权力,更惊讶于这不可一世的权力竟受挫在无名小辈的身上。他的传记作者提到他在家乡受到的奚落。据说,戴笠在家乡陪同客人时,遇到乡邻本想炫耀自己的风光,毕竟当初的小瘪三现在已经是权倾一时的大人物。但出乎戴笠的意料,他非但没有得到所想得到的应有尊敬,反而被人数落下不了台阶。因其戴早年在乡里为恶多端,现在竞遇有不买账的邻里,戴一时竟也无可奈何,读之唏嘘。

“尽管有一种群众创造历史的虔诚观念,个别男女生动而强大的个性一直是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当中的关键因素。(前言,二页)。”魏斐德先生在探究戴笠时,把更多的他自己或者我们熟识的观念投射到研究对象上,而结果构建出来的形象甚至比原来的历史人物本身具有的性质还要多。在各种的形象里,“戴笠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所处的复杂时代的产物。(三六四页)”至于戴笠在道德世界里所承载的责任,人们各执一端。对他的评判有着不同的看法,或遣责或颂扬或兼有之。然而这个在许多人眼里十恶不赦的人也有受人尊重的资格吗?戴笠死时备极荣哀,离他死后近半个世纪,他昔日的部下用隆重的纪念追悼他们曾经令人既敬且畏的长官。

“最终,他到底是坏人还是好人?(三六四页)”作者最后一章标题为:陨落之星,这一章的内容则是戴笠之死。在最后一节里。伴随着“陨落”并谈到戴笠所崇拜的三国时期人物诸葛孔明,后者“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未竞理想,随着他将星的陨落,其波澜壮阔的事业便东流而去了。

小曹同学(2015-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