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湖造田到综合利用
光伏发电演绎新“渔光曲”
射阳湖曾是苏北地区最大的湖泊,在曾经的渔民72岁的朱金忠记忆里,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射阳湖的面积越来越小。“我们家在射阳湖一带居住了三代了,在上岸前我们就住在船上,1966年才搬到了岸上。”朱金忠回忆,这一带被称为“七顷荡”,那个时候船上人虽然住上了岸,但还是主要以打鱼为生。“我们这里的人都是靠射阳湖为生的,吃的米油都是用射阳湖里的湖鲜换来的。“八几年的时候,鱼越来越难打了。”朱金忠解释,为了向湖面要田地,种粮食,人们不断地填湖,围垦。后来,为了大规模地发展水产业,人们开始在湖面围湖养殖。“湖都围走了,哪里能打人家承包的鱼塘呢。”朱金忠粗略算了一下,这里虽然叫做新农渔业村,但是上千户人家,真正打鱼的只有几十户。
渔业村的河道上密密麻麻地停着不少船只,老朱说,不少船已经不用了,河道也不再是从前能直接下水摸鱼的河道了。
不过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虽然当时的围田种地解决了射阳湖当地粮食都需要外购的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利于生态的。”在去荷园的路上,路边一排的卡车载着电线杆,似乎在等着施工。射阳湖镇宣传委员杨志明解释说,这些“电线杆”其实是用来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将这一带的湖水抽干,装上这一设备,再把湖水引入,养殖鱼虾。“把整个河荡综合利用了起来,把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杨志明说,河荡保护、渔光互补发电(上可发电、下可养鱼)、旅游发展等等,都不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