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汉淮阴侯韩信当年在洽川的夏阳渡用木罂渡军活捉河东魏王豹时,为解决战士的军粮问题发明了踅面后,荞面文化就在合阳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开花发芽。除踅面、饸饹、刀削面外,还有一种独特的地方风味小吃——“荞面馇子”,堪称一绝。当你沿着108国道合阳段一直向北直至合韩交会处,有一个4平方多公里的村庄——西同堤村,荞面馇子只在这儿独有,当地人称为“红油馇子”。
荞面馇子也叫荞面煎饼。说起煎饼,还有一段与蜀相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呢。据说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兵微将寡,常被曹兵追杀,一次被围在沂河、湅河之间,锅灶尽失,而将士饥饿困乏,又不能造饭,诸葛亮便让伙夫用水和面粉和为浆,在铜锣上摊薄饼而吃,将金(铜锣)置火上,用木棍将面浆摊平,煎出香喷喷的薄饼,将士食后士气大振,杀出重围。此后当地人纷纷效仿,此美食从此传播开来。但铜锣昂贵,且易开裂,人们便用铁铸成铜锣状烙煎饼。
西同堤村的荞面煎饼从何而来,为什么起名“馇子”,无从考究。馇念“cha”,但在这儿人们的方言念“zha”。有这样三种说法:一是当初摊完踅面后,有熟人来让摊个小些的烙熟,顺手拿起来吃感觉味道不错,从此便形成了在大鏊上摊小煎饼的方式。再后来裹上调料,形成这种新的小吃;还有一种说法是用做踅面剩余的面渣子糅在一起烙个饼吃,防止浪费,没想到吃到嘴里酥软可口。因与食有关,人们用“馇”字而替代了“渣”字;第三种说法要由自然灾害说起。在遭受旱、涝等自然灾害影响,秧苗枯死或主栽作物失收后,可以在主栽作物收获后,补种一料荞麦。荞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备荒救荒作物之一。因它栽培比较简单,生育期极短,水肥条件要求不高,从种到收一般只有70—90天,早熟品种50多天即可收获。当遇到自然灾害时,荞面馇子自然而然就成了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食,别有一番滋味。于是成了一种独特的风味流传至今。
荞面馇子食用方便,制作过程分为四道工序:磨面。卖馇子的人讲究亲自动手,挑选上等荞麦拣净淘好,磨成细面。和面。用纯荞面与水和浆制作的一种面糊。这是关键的一环,必须稀稠得当,搅拌均匀。面糊和得好,摊出的馇子好。摊馇子。摊馇子要有四件工具:鏊子、油擦、舀勺和踅子。鏊子是用生铁铸制的圆板,表面平整光滑,中心稍凸,下有三足作为支撑,直径有65厘米左右,其下用柴草或煤炭加热,在上面烙制馇子;油擦是摊制馇子前,先用油擦在鏊子上面擦一遍油;舀勺是将面糊舀到鏊子上;踅子是沿着鏊子将面糊摊一圈,如此将面糊推开成薄饼,再用踅子反复涂抹,以使面糊均匀地涂抹在鏊子上。摊馇子时非常讲究技术和火候,双手沿逆时针方向翻转,直至两面发白,馇子即可烙熟。馇子的大小视鏊而定。摊在鏊上面糊的多少决定了馇子的厚度,水平高的人可以摊制出非常薄的馇子来。一张摊好的馇子从鏊子上揭下后,放到旁边的盖垫上,然后一张张摞起来。包浆。馇子很特别的一道工序就是包浆。店主摊好一张张摞得很高的馇子等待食客的光临。当顾客需求时,就取刚摊好的馇子,放上盐末、红油辣子、葱花、大油和柿子醋,轻轻用手揉搓,重新上鏊加热,让大油化开,再使调料混合均匀,卷起装碗,递于食者。馇子经过包浆后红油辣子拌葱花,翠绿鲜红,在热鏊上用大油渗透,酥软不黏,调和纯正的柿子醋,浓浓的葱香以及大油、醋与辣子掺和后的特殊味道,酸辣得让人大开胃口,直吃得口中吸溜,头上冒汗,却越嚼越香,吃上两三张才过瘾。男女老少都有适合的口感,更重要的是纯正的荞面,不含添加剂,还有补脾养胃、降压、减肥之功效。
记忆中,西同堤村的人们最早做馇子是在新麦收获,场里碾打完毕,传统习俗叫“看忙罢”或者叫“上场”。人们就兴吃煎饼。用3个砖头,架起一个铁鏊,上面擦上油,下边用刚收回的麦秆生火加热,把和好的面糊,用勺子舀到鏊中间,面糊自然向周边流,主妇用一个踅子,把面糊均匀地摊在鏊上,依靠火的加热,转转翻翻,不黏不焦,约摸几分钟,就熟了,取下来有卷青椒土豆丝而食,有卷蒜泥黄瓜丝而食,有蘸蒜泥香醋而食之、有蘸芝麻酱而食之,各别具风味。
新麦上市,初夏的晚上,圆月升起,凉风习习,人们席地而坐,望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吃着摊得圆圆的馇子,咀嚼着甜甜的麦香味道,不由得让人想起清代蒲松龄的《煎饼赋》:“溲含米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热铛,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于俄顷,圆于望月,大如铜铮,薄似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三五重叠,炙烤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更有层层卷折,断以厨刀,纵横历乱,绝似冷淘。”纵横捭阖,海阔天空,无论丰收还是歉收,先美美地饱餐一顿,畅谈着一年的收获。
据村里老年人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家庭作坊开始兴起,李长有就在家里开起小灶经营小吃:面食、馄饨、饺子,其中馇子最为特别。直到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及“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强制停了下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第三产业兴起,这里的人们又把这种特殊的小吃“荞面馇子”推上了饭桌。最早的是李长有、李续乾、李发民祖孙三代,相继经营的还有大兴、红刚等五六家小吃店。
荞面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有特殊的保健作用,人们视之为理想的保健食品。随着荞面的食疗作用日益风行,西同堤村的荞面馇子在方圆百里更加有名。食客络绎不绝。更有远处骑摩托车,开着小车专程赶来的,特意用此招待外地朋友,领略地道的乡间风味小吃。感受乡间淳朴的饮食文化。逢年过节回到家乡的本村人更是要重温乡情,以至于经营者除夕和大年初一也不歇业。
“人间天上共冰轮,酥软红油香久闻。借问馇子何处有,路人遥指同堤村”。西同堤村的荞面馇子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欢迎你到西同堤来,色香味俱全的“红油馇子”让你延年益寿,大饱口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