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四川自贡岩口簿档案文献”(本报曾详细报道)现存于我市档案馆,共有121册,详细记录了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开凿的92口盐井的凿井过程、每道工序使用的工具、每天钻凿的进度、岩层地质情况、井下发生事故的原因和处理事故所采取的措施及方法。
市档案局负责人对此表示,根据“四川自贡岩口簿档案文献”所记录的,由于开凿方法延续了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发明的卓筒井凿井方法,这对研究我国古代深钻井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研究自贡地区地质结构和矿产资源分布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价值和作用,“与此同时,它又是记录我国古代钻井方法最早的地质工艺档案,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的“盐业契约档案文献”早在2003年10月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至此,在全省入选的10件(组)中我市已有两件位列其中,这对提升我市档案的历史文化地位,加快盐业历史档案价值的开发利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