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针叶树或阔叶树的根基部。分布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甘肃、青海、四川、浙江、云南、广西等地。
(1)植被:榛蘑菌丝分解木材的能力很强,不论是针叶树或阔叶树,还是枯木、倒木或活树根部都能生长良好,导致多种树木的根腐病。据报道榆蘑菌丝能广泛生长在云杉、冷杉、雪松等针叶树,也广泛生长在栋、柳、桦、榆等阔叶树,桑、茶、苹果、李、柑橘等经济植物,以及草毒、马铃薯、酸模等草本植物上,计200多种,是一种分布广、适应性强、寄主多的兼性寄生真菌。
(2)土壤:榛蘑的菌索多生长在高山森林地里的烂树桩、朽木、枯枝落叶及有机质丰富、团粒结构良好的土壤里,特别是深沟两旁湿润的地方,生长最为旺盛。如果土壤干燥,则菌丝的生长受抑制,菌索侵染寄主的能力减弱。菌丝和菌索的生长要求湿润的土壤,但又忌土壤过湿,因此,凡有积水或土壤薪重、板结、透气性不良的,都少有榛蘑发生。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以微酸性为好,菌丝体生长最适的pH为5 -5.5。
(3)气候:菌丝体生长的温度范围在6℃-28℃,最适温度25℃,高于30℃则停止生长。菌索生长最适温度26℃-28℃’,高于28℃,菌索易老化,变成黑褐色,高于32℃则停止生长。子实体发生适温为14℃-20℃。
菌丝和菌索的生长不需要光线,子实体的发生和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菌丝、菌索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发育都需要新鲜的空气,通常在树根、树桩及天麻块茎表面由于氧气充足,则菌索生长特别多,并交织成网状;而在通气不良处,则少有菌索形成。
经常食用野生榛蘑,可以防止皮肤干燥,并可抵抗某些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疾病,榛蘑的功效还不限于此,榛蘑可用来栽培名贵药材──天麻,即在人工栽培天麻中利用其共生关系 ,提高天麻的产量和质量,具有与天麻相同的祛风活络、强筋壮骨、镇静等功效。
榛蘑呈伞形、淡土黄色,老后棕褐色。盖顶中部有平伏或直立的小鳞片,老熟后近光滑,盖的边缘有放射状排列的条纹。撕开菌盖可见蘑肉白色 。菌柄细长,圆柱形,基部稍粗,柄多弯,高5~13厘米,有纵条纹,内部松软至空心。子实体中等大,肉质,丛生或单生。菌伞初为半球形,以后平展,伞面呈浅土黄色,覆有暗色细鳞;菌髓白色;柄呈圆柱形,基部稍膨大,表面稍白色,有条纹,内部松软,呈浅褐色;菌褶直生,近白色,后期变深色。孢子椭圆形,无色,光滑。
榛蘑的生长期为每年初秋8~9月,雨后第二天最宜采摘。
榛蘑生长在针阔叶树的干基部、代根、倒木及埋在土中的枝条上。一般多生在浅山区的榛柴岗上,故而得名"榛蘑"。 榛蘑不仅食用,还可药用。真菌类担子菌纲白蘑科蜜环蕈属植物蜜环蕈Armillaria mellea (Vahl ex Fr.) Quel.,以子实体入药。夏季采收,去杂质,晒干。
榛蘑异名母波甚,属于白蘑科植物蜜环菌的子实体。生长在针叶树和阔叶树的根部,7~8月就可以采收,在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甘肃、青海、四川、浙江、云南。
蜜环菌子实体中等大,肉质,丛生或单生。菌伞初为半球形,以后平展,伞面呈浅土黄色,覆有暗色细鳞;菌髓白色;柄呈圆柱形,基部稍膨大,表面稍白色,有条纹,内部松软,呈浅褐色;菌褶直生,近白色,后期变深色。孢子椭圆形,无色,光滑。 生于针叶树或阔叶树的根基部。。
榛蘑生长初期为半球形,以后展开,伞面呈土黄色,上有暗色细鳞。菌髓白色,菌柄为圆柱形,根部稍大,表面稍白,有条纹,内部松软,浅褐色;菌褶直生,初为白色,后期颜色变深。榛蘑孢子椭圆形,很光滑,没有颜色。
盖顶中部有平伏或直立的小鳞片,老熟后近光滑,盖的边缘有放射状排列的条纹。撕开菌盖可见蘑肉白色。菌柄细长,圆柱形,基部稍粗,柄多弯,高5~13厘米,有纵条纹,内部松软至空心。榛蘑广西等地都有出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