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朱训出生在阜宁县板湖镇前汪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盐阜地区重建。重建后的军部一度就曾驻在朱训舅舅家所在的村庄——陈集停翅港村。那时朱训在停翅港小学读五年级,他同小伙伴们一起配合新四军战士和民兵站岗、放哨。上学时朱训还经常见到-身着褪色的浅灰色军装在村头散步,陈毅军长骑着一匹大马在走动。过年过节时朱训和儿童团员们拎着一小竹篮鸡蛋到军部去慰问。
高小毕业后的朱训,于1942年秋考入盐阜联立中学初中部。他一边学习,一边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1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中国诞生之后,党中央决策兴办一所培养干部的新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校于1950年开始招生。当时朱训在苏北解放区一化工厂担任技师、车间间长、人事科长、党支部副-等职务,工作已有四年,是工厂的劳动模范,又有高中文化,1950年春由组织上选举推荐,并在南京通过考试合格后录取进中国人民大学工厂管理系冶金班学习。1952年4月,组织上又抽调朱训到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留苏预备班学习俄语。经过4个月的紧张学习和综合考核后,组织上决定派朱训去前苏联学习经济。1952年9月朱训等人到了莫斯科,忽然接到国内通知,要他改学地质。虽然“地质”一词对朱训来说非常陌生,但他欣然表示服从祖国的决定。
1952年至1957年,朱训先后在前苏联诺沃切尔卡斯克工业大学和第涅伯尔彼德罗夫斯克矿业学院学习。五年留苏学习,为他在地质学研究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训成了留苏生中的优等生,取得了工程师的称号。他撰写的《成矿省与成矿期》研究论文,被他的指导教授收入地质学专著,作为独立的一章公开发表。
1957年7月,朱训学成归来,被分配到江西地质局赣东北地质大队做技术工作。先后担任技术员、大队副技术负责,地质工程师、副大队长、大队长、大队长兼上饶地区行政公署地质处处长等职。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劳动,编制了一套江西上饶地区地质矿产图件。不仅为部署赣东北地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还为全省其他地区编制类似图件起到了示范作用,得到了省局领导的肯定。在赣东北队任技术负责和大队长期间,朱训还成功地组织了德兴铅锌矿、张庄蛇纹石矿、樟桂墩蛇纹石矿、花亭锰矿、葛源铌钽矿、新安埠煤矿、黄金埠瓷土矿等10多个大中型矿床的普查勘探工作。
1963年至1966年间朱训奉调到省地质局先后任地矿处副处长和副总工程师。当时国家建设急需铜,按中央指示,江西省地质局组织成立了赣东北地区铜矿地质工作会战指挥部,以勘查东乡富铜矿为主要任务。局党委任命朱训为会战总工程师。通过近两年的勘查,迅速证实东乡铜矿为极具工业价值的中型富铜矿。为了扩大会战成果,会战指挥部又开展外围找矿,预测到永平矿区可能是一个拥有100万吨铜的大型铜矿。这个科学预测经后来的勘查工作所证实。会战期间,朱训、尹惠宁等人还发现了朝阳大型磷矿。朱训成功地主持了东乡铜矿会战技术工作。
“文革”初期,朱训因有“苏修特务”之嫌而被批斗,妻子尹惠宇也被打成了“黑邦”分子。全家下放农村四年。在井冈山永丰县农村,朱训曾利用在各地质队中的老关系,募集到一些设备和材料,拼凑成一个40千瓦的小小发电站,为农民服务而深受农民欢迎。
反党集团0以后,朱训回到城里,先在樟树江西石油普查指挥部任地质组负责人。他在参与组织勘探江西特大型盐矿的技术工作上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在找油的同时对江西清江盐矿进行综合勘查,证实其为拥有100亿吨盐的特大型盐矿,为在江西建立盐化工基地创造了资源条件。1973年至1974年间,朱训受地质部委托,担任援外专家组技术负责人,赴阿尔及利亚进行援外地质工作。
回国后,朱训成功地主持了德兴铜矿勘探会战。江西地质局于1975年5月组成德兴铜矿地质工作会战指挥部,朱训是会战总指挥兼-。会战广大职工顶住“-”干扰,团结奋斗,用三年零七个月的时间高速度地完成了勘查工作,高质量地提交了勘探报告。新增铜储量350万吨,相当于新找到7个大铜矿的储量;还对伴生金及其他伴生元素也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而使德兴铜矿不仅成为中国第一大铜矿、第一大伴生金矿,同时也使德兴铜矿一跃而为世界级规模的超大型铜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