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沧州师范学院学生,正在参加2014年网络营销能力秀。我的选题是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我为我的家乡--南皮做代言。下面就是我的家乡--南皮的一些简介:
地理位置
南皮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沧州市南部,南运河畔,东南与山东省相邻。南皮县距首都北京234公里,天津148公里,天津新港185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195公里,距沧州市区35千米,地理位置优越。
行政区划
南皮县辖6个镇、3个乡:南皮镇、冯家口镇、寨子镇、鲍官屯镇、王寺镇、乌马营镇、大浪淀乡、刘八里乡、潞灌乡。
历史沿革
南皮之名起于春秋。据《太平寰字记》记载,北方少数民族山戌攻打燕国,燕向齐国求救,齐桓公救燕北伐山戎至此,筑城制皮革,称为皮城(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处),由于在它北面的章武有一座“北皮亭”,所以称此城为“南皮”。它是沧州境内载入史籍最早的城邑。南皮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了人类活动。唐虞夏商时期,天下分为十二州,南皮属兖州地。商朝时,姜太公曾隐居此地垂钓。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南皮县,属巨鹿郡,为全国首批设县之一。1995年,南皮县在原辖5镇13乡的基础上,并乡扩镇,全县改建为6镇3乡,即南皮镇、王寺镇、鲍官屯镇、寨子镇、冯家口镇、刘八里乡、乌马营乡、潞灌乡,大浪淀乡。
经济发展
农业
南皮县农业以盛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而著称,先后被国家列为粮、棉基地县。林果生产跨入省市先进行列,鸭梨、苹果、金丝小枣等干鲜果品蜚声中外,年产超亿斤。畜牧产品种类齐全,已形成规模优势,大牲畜年存栏20.5万头,羊存栏14.7万只,猪存栏12.7万头,家禽520万只,肉类、禽蛋产量逐年递增。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总产量10万吨。 农业开发和建设正在大规模的进行。
工业
南皮县工业发展迅速,先后引进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的先进设备,形成了机械、轻纺、化工、电子五金等行业为支柱,建材、塑料、工艺美术、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为骨干的门类较齐全的生产体系。棉纱、针织坯布及服装、玻璃器皿、榨油机、五金电子元器件、氨基磺酸、冰片等多种产品销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一定的盛誉。
基础建设
南皮县交通便利。京沪铁路津浦段及京福公路(104国道)纵贯境西,省道海泊公路横贯东西,并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油路。
电力依靠华北电网和冀南电网双向供电,现有110KVA变电站一座,35KVA变电站七座,电容量充裕。
该县实现了城乡电话程控化,县、乡、村全部实现了电话国际国内长途直拨。
科学技术
南皮县拥有机械电子、化工、农机、林果等专业学会12个,会员501人,全县科技人员3869人,其中高中职专业技术人员838人,与中国科学院等20多家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常设科研单位17个,具备了一定的人才、技术优势。
旅游资源
唐代雕刻的石金刚
南皮烈士陵园
张宗禹墓
钓鱼台
明朝古槐
尹吉甫墓
古皮城遗址
风土民俗
清代服装(便服),为满装。男装有棉(皮)袍、马褂、坎肩、小褂、中式裤、扎绑腿带,戴棉(皮)帽、风帽、毡帽、草帽、帽垫儿,穿布袜、棉鞋、“三缉脸”尖、圆口布鞋、云纹棉靴;女装有旗袍、裙、大襟棉袄、布袜、布鞋(间或有木底),幼儿穿扎花鞋。男装以青(黑)、白(本色布)、土色(紫花)、蓝、灰为主,妇女、幼儿尚有红、绿等艳色。衣服纽扣为“蒜疙瘩”扣或铜扣。夏季,农民多赤脚、赤臂。
清代,男前额头发剃光,脑后蓄长发,扎辫垂于背后。妇女蓄全发。姑娘扎长辫,辫稍系红绒线绳;出嫁后将长辫盘结于脑后,罩以线网,成髻,即“圆头”或“纂”,横以钗。青年妇女,额前多留齐眉发。民国时期,男剪辫,初剃光头如僧,之后,逐渐蓄短发,有分头、平头、背头等型,一般农民皆为光头。妇女亦有剪为短发者俗称“狮帽缨子”。新中国成立后,到六十年代,农村青年普遍留短发。到八十年代,发型日新。妇女烫发者逐渐增多。有爆炸式、波浪式、披肩式、欧美式等发型,不一而足。
首饰,自古为妇女所享,有簪、钗、耳环(坠子)、手镯、戒指等。民国以来,妇女不再穿耳孔,耳环、手镯、簪、钗趋少。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首饰被视为资产阶级“尤物”,遭禁绝。到八十年代,首饰恢复,一些妇女又打耳孔,并增加珠花,项链等装饰。
邑人的饮食习惯,历来是一日三餐,冬季亦有两餐者。主食是玉米面窝头、饼子、玉米面粥、小米稀饭。平时不吃或很少吃白面。副食主要是豆酱、咸菜、园蔬野菜之类,非节日喜庆、待客时不动酒肉。
南皮民居,除官衙、庙宇,大地主为砖瓦起脊房外,平民均为平顶房。“四合院”形式。北房为上房,即正房。两侧为厢房。以三间一排为标准。南房一排含门楼,门向正南,门上常书“向阳门第”额。进门有“迎壁”。正房三间二窗一门,即“一明两暗”。外间两侧有锅台,暗间临窗有火炕,为寝室。房门通门楼有南路。其余偏房,可住人,亦作仓、厩之用。进入八十年代,农村砖瓦结构房屋相继修建。平房、起脊房间有。并开始有两层的楼房,但己改“四合院”形式,一般只盖正房(北房)三间、四间或五间,其中三间为居室,其余为库房,以垣墙圈围,一般向南建门楼,门楼内设迎壁。农村盖房,视为大事。破土动工要择吉日,悬红旗。上梁时在正房中檩上贴八卦阴阳鱼图,用古钱串儿插筷子,绑在八卦图上。燃放鞭炮,上供庆贺。此习今仍沿用。
民间娱乐活动,每年主要集中在春节后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由群众自发组织同乐会(跑玩艺儿)。主要节目有;地秧歌(小秧歌)、逛灯、猜灯迷、龙灯舞、狮子舞、高跷、小车会、蹬官儿、旱船、跑驴、竹马、二鬼摔跤、大头和尚戏柳翠等。每当谢雨还愿时或庙会期间,邀请戏班,在广场搭台唱戏,一般为四至八天,剧种有河北梆子、京剧、哈哈腔以及曲艺西河大鼓等。另外还有马戏、猴戏、独出戏(傀儡戏)、戏法(魔术)等。
男婚 民国以前,男婚礼仪一般经四步进行。第一步是议婚,由媒灼根据“门当户对”(俗称对帽头子)习俗,代双方通言(说媒),谓之议婚。第二步换小柬,双方同意后,各书尊亲姓字互换,谓之换小柬。同时各书子女年月日时生辰互换,谓之换庚贴,即“过号”、“过八字”。第三步通大柬,定婚,大柬又称大书,是男女结婚凭证。书套如大信封,高八寸、宽五寸,大红色印有金色龙凤图案,中间书“龙凤呈祥”四字。要内书分八折,正面为大红袋,背面男是水红纸,女是绿色纸。内挂红纸条签,书男投启、女答启客语,尊亲彼此始称姻家(亲家)、具名书拜,通大柬婚约乃定。第四步结婚,行聘前讲财礼以为聘资。将婚,男家送吉期于女家,届期前一日男家备礼柬妆衣送女家。谓之催妆。是日男具衣冠习礼仪,遍谒亲族邻里;谓之演礼,即俗称“拜客”(qie)。
四十年代前,丧葬礼仪繁多,带有许多迷信色彩。俗称“白事”。
从古至今,南皮的历史演变成当今经济发展,人民的富裕的生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