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置栾邑,治所在今县城北北十里铺。相传为晋大夫栾宾之后,晋中军元帅、正卿栾书之封邑。 战国,初属中山国,后归赵。 秦,属巨鹿郡。 西汉,置关县,治所在今县北北十里铺,属恒山郡。吕后元年(前187年)封恒山郡为恒山国,八年(前180年)国除为郡。文帝元年(前179年)改恒山郡为常山国,时为国,时为郡,期间均辖关县。 东汉,章和元年(87年)省关县,改置栾城县,属常山郡,县址移至今县治南25里、赵县西北之轮城村。 三国魏时,撤销栾城县,并入平棘县,属常山郡。 晋,仍为平棘县地,析常山郡置赵国,属赵国。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析平棘复置栾城县,治所在今县治西2里焦家庄村东,属赵郡。直到元末,治所未变。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废栾城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省赵州,置栾州,复置栾城县,属栾州管辖。大业2年(606年),栾州废,复置赵州,栾城县改隶赵州。三年(607年),罢赵州为郡,辖栾城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栾城县属赵州。武德五年(622年),赵州改栾州,属栾州。贞观元年(627年)栾州复名赵州,又改属赵州。天宝元年(742年)属赵郡。至德二年(757年)属赵州。大历三年(768年)改隶恒州。元和十五年(820年)改恒州为镇州,栾城改隶镇州。天祐二年(905年),朱温为避父讳,改栾城为栾氏县,属镇州。 五代后梁时,栾氏县属赵州。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又改称栾城县,属北都,后栾城属镇州。长光三年(932年),属真定府。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属恒州。天福十二年(947年),又改属镇州。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属真定府,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改属镇州。 宋,初期栾城县属镇州。庆历八年(1048年)改属真定府。 金,属河北西路真定府。 元,蒙古置总管府于真定路,辖1府5州,栾城先属赵州,后改属真定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栾城改属真定府赵州。十年(1377年),治所由焦家庄村东移今址。 清,栾城为直隶省真定府属县。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栾城属正定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栾城为直隶省正定府属县。2年(1913年),属范阳道,3年(1914年)范阳道改称保定道,栾城改属保定道。17年(1928年)6月28日,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废道,栾城县属河北省。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属冀南行署四专区管辖。1940年6月,划归冀中一专区管辖。1940年9月,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第七专区。1944年栾城县改属冀中区第六专区。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3月调整行政区划,栾城县与正定县、获鹿县部分村建立联合县,成为栾正获县。1946年3月撤销栾正获县,恢复栾城县。 解放后,隶属石家庄专区。曾与藁城、无极、石家庄市桥东区和赵县合并。1970年属石家庄地区。1986年4月5日改属石家庄市。2000年3月方村镇12个村划归石家庄市裕华区。目前,辖五镇三乡共182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