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篇--杨洪

家乡区县: 山西省杏花岭区

 杨洪(1381——1451),明朝中期将领。  在河北省赤城县城东南七公里的寨顶山下,青乐岗畔,有一座肃穆庄严的古墓。坐北面南,形制极好——滚滚沽水南绕墓地而蜿蜒东去;厚厚土原北依高山而沐日南来。开阔的神道两旁散落遗存着诸多石像生和石牌楼、望柱,历经五百余年的风雨剥蚀,虽斑驳陆离,但仍然气势雄伟,栩栩如生。墓地碑刻林立,字迹可辨,记载着墓主一生戍卫北国边疆、屯垦良田、建立社学、修筑城堡、振起荒颓、宁息边事、诲抚边民的辉煌业绩。他就是明永乐至正统间昌平侯、镇朔大将军、宣府总兵、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杨洪。  杨洪(1381——1451)字宗道,祖籍山西太原。是北宋名将杨业(即电影、戏剧《杨家将》中的主人公杨继业的原型)的后代。据墓碑记载:杨业与宋赠封太师的播州(今贵州)杨端属同谱同宗,杨端于唐末以挠勇应募,并应诏攻陷播州后,子孙仕官,从而继守播州,人称“杨播州”。杨业生莫州刺史(莫州:河北任丘一带)杨延朗;延朗生广州刺史杨充广;充广生德州刺史杨贵迁。杨充广曾持节广西,见杨播州之孙杨昭无子,甚为怜悯,便以其子贵迁过继给杨昭而嗣之。从此,守播州者都是杨业的嫡传后代。贵迁生促义即光震;杨光震生武节大夫文广;杨文广生三子,长子名惟聪,杨惟聪生子杨选;杨选生十三子,有一子名叫杨辀,南宋时曾为江苏-县令。自杨辀之后因其家久居-,遂称为-人(《明史》也称杨洪为-人)。杨辀又数传约四至五代至杨顺,杨顺(杨洪曾祖)正值元代,因其注重气节而“隐德弗耀”,终身不仕。其子杨政(杨洪祖父)倜傥有志,又值元末,从明太祖朱元璋勇起义师,积有战功,被授为(陕西)汉中卫百户令。其生三子,长子名杨景(杨洪父),魁伟豪迈,咄咄英姿,不同凡响。明初,杨政随主帅常国公(常遇春)攻克姑苏(苏州),正值杨景及冠,杨政有意为杨景在苏州城择配完婚。部属都说:若要择媳唯城中施氏之女最好。杨政采纳众言,遂娶世居姑苏府城骆驼桥的大姓施氏子良之女施妙岩(杨洪母)。施子良,吴郡人。唐袁州宜春施尉旭的后代,世为官族。子良有隐德,其女施妙岩聪慧贤淑。“生而端瑾,寡言笑,惟日事闺门,足未尝至中庭,习知女史,为子良所钟爱。”“杨氏即纳聘,施氏妙岩遂聘于杨氏”《施氏基表》。杨洪母施妙岩与其父杨景成婚后,“事舅姑(公婆)致孝敬;待妯娌以辑睦,抚子女,慈而知教;持家务,宽而有制。秀外惠中,是仪是则,咸称贤淑”《施氏墓表》。

  建文四年

    (1402年),即“靖难”之战的最后一年。在此战役中,杨洪父杨景为南军中一百户令,于四月廿七日战死于灵璧(今安徽省灵璧县)。洪母施氏得知这一恶噩“绝而复苏,号恸不止,闻者感泣”。然而洪母不仅端谨贤淑,且昭然刚烈,深明大义。丈夫殁于王事,家道中微,她毅然挺立。对其子女则辛勤抚其幼,严教训其长。显现了一个熟读女史的女性的刚烈和母爱的伟大。永乐元年(1403年),杨洪袭父职,远戍塞外开平(今内蒙正兰旗东北),而后回苏州迎母就养。杨洪每奉命出剿敌寇,其母必恒诚曰:“捐躯国家,乃吾杨氏之家法也!汝父殁于战,吾虽常痛其不幸,然无益之,汝当奋身以绍续前人之烈,吾有汝弟在,慎毋以我为意也!”《施氏墓表》。杨洪奉承唯谨。凡战则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后来以功而官拜都督,爵至封侯,位登极品,萃兹一门,芳声伟绩迈于当世,皆以其母教诲之力所致也!在正统十年(1445年)杨洪为其母立的墓表中,后人会深深地感到,杨母把一腔浓浓的母子之情,都寓于在那报效国家的深明大义之中。因此,杨洪对其母敬重异常。

  永乐元年

    (1403年),22岁的杨洪袭父职 (百户令),从苏州而远戍塞外开平卫。临行,众人问:“你北上数千里之外的开平戍边,那里寒风荒野,地瘠民苦,战火连年,生死难测,你果真不害怕吗?”杨洪说:“大丈夫立功扬名,宁有在百步之内!”遂谈笑而往。当时成安侯郭亮守备开平。郭亮,合肥人,“靖难”战役初为永平卫千户。永乐七年(1409年)守开平(即开平卫),永乐二十年卒,赠兴国公,谥忠壮。郭亮当时一见杨洪甚为喜悦,置之幕下资论军事,深见器重。永乐八年(1410年)四月,杨洪率部随永乐帝北征,经威虏镇、渡饮马洞,追击本雅失里。五月十六日追至斡难河,大败之,本雅失里以七骑逃遁。在这场激战中,杨洪搏杀陷阵,获人马而还,永乐帝甚为喜欢并曰:“此乃将才也!”令识其名,以俟擢用。也正是由此,杨洪便开始了他由百户至都督四十余年的征战。

  永乐十一年

    (1413年),永乐帝封阿鲁台为和宁王以牵制瓦剌。同年冬十一月,瓦剌马哈木兵渡饮马河,阿鲁台告警。永乐帝命边将严加守备,命陕西、山西及潼关等五卫兵驻宣府(今宣化),中都、辽东、河南三都指挥使司及武平四卫兵会北京,应城伯孙岩备开平。永乐十二年三月,永乐帝率大军兵发北京,亲征瓦剌。六月追击马哈木残部至土剌河,马哈木宵遁。自此直至永乐末,年过六甸的永乐帝曾先后五次取道宣化、赤城、独石或张家口、大同亲征迤北。最后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驾崩在征途中的榆木川。但对迤北诸部尤其是瓦剌,始终未造成毁灭性打击。以致其还乘隙休养生息、厉兵秣马,由此,在二十五年后即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

  洪熙元年至宣德二年

    (1427年),杨洪随从阳武侯薛禄征大松岭。薛禄,后军都督,山东胶县人,排行第六,军中称薛六,以勇武善战著称至官,位尊之后,改称薛禄。宣德间为镇朔大将军,巡边并充总兵官,多次备御宣府、开平等地。宣德五年(1430年)薛禄向朝廷-,建议在永宁卫(今北京市延庆县永宁镇)团山及雕鹗、赤城、云州、独石宜筑城堡,以利守御,宣宗准此奏,并发军民三万六千人赴工筑城,精骑一千五百人护之,皆听薛禄节制。由是,赤城、云州、独石等城堡拔地而起,其中独石、云州古城至今还巍然屹立。大松岭之战,杨洪首冲敌阵,击败敌众,获其人马而还,升为正千户(正五品)。宣德五年冬,敌再犯潮河川,当时开平卫已从塞外旧治迁入独石(今赤城县独石口镇)。杨洪正征战、镇守在独石一带,随从都督方政追击敌寇,获其人马器械而还。宣德六年(1431年)敌又犯大石门,杨洪系命迎敌,列营相向,徉示不动,以麻痹敌人。然后密选轻骑,绕道出奇后放,敌阵大乱,无一逃遁。遂解甲投降。其部下士卒欲杀降兵,杨洪制止说:“杀降非勇武者所为,不能滥杀。”并亲自救起平章(即:平章政事,元时地方高级长官)脱脱等。敌虏尽服,奏闻朝廷,对其褒奖有加。

  宣德七年

    (1432年),朝廷针对敌情,计议在西猫峪(今赤城县-乡)这一战略要地,置兵-,以备边塞。此时杨洪在塞外永宁、赤城、独石一带征战、驻守已有二十余年,对该地的地形、地貌,备御形势十分熟悉,且朝廷对其战绩亦多有奏闻,认为其可当此任。遂命杨洪筑城并驻守。杨洪系命率士卒约万人于荒山野岭之间,荆棘丛林之中“披榛莽、筑城堡、立峰堆,逾月而成”《杨洪神道碑》。若大的一座城且西部城墙全筑在山上,不足两月就已筑成,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时至五百多年后的今天,若登上城内西山俯瞰全城,面对那高大的起伏于平川与山梁上的城墙,感叹之情会悠然而生。城筑好后,杨洪召集众将士说:“现在城已筑好,吾与尔等一样孤悬一城,从此就要长期驻守在这里了,在这穷荒边塞,人在则城在,城毁则人亡。我们大家一定齐心协力、死守此城,切不要怀有二心。”杨洪遂与广大将士同甘共苦、忧喜相关;对部下士卒资助嫁娶、治疗疾病,关怀备至。从此,人心安和、士气高昂,使众将士卒不觉得自己是在穷荒的塞外孤城。也正是从此,便有了“-”这一名字,赤城北部-一带便有了人烟而得以开拓发展至今。宣德八年(1433年)杨洪以-城为大本营,率兵追剿边寇,败敌于红山。九年(1434年)追袭剿边以功升指挥佥事(正四品)。十年(1435年),朝廷以问边计驿,如杨洪至北京升指挥使(正三品),并命其充游击将军、统率万全都司(今万全县)精兵二千、厩马一千二百。巡备北边至开平旧治簸箕河一带,因大破敌众,生擒敌首脱脱白暧台,以功升都指挥佥事(正三品)。

一个叫杨小新(2015-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