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培仁女中(今唐山市第十一中学)(下)

家乡区县: 唐山市路北区

      接上篇:

      学校的训育方法是:指导各种集会,如演说辩论会、儿童俱乐部、学生自治会、园艺劳工组、节俭会等;指导学生自习,如阅览书报、写读书笔记及预习笔记、复习等;指导各种仪式,如庆祝、追悼、开学、始业、毕业及各纪念式等;指导课外活动,如国术、球技、舞蹈等;关于养护方面,如实行课间操、奖励和缓运动、饮食起居各按定时,以及慕敬师长、友爱同学、教室及个人整洁、拾物不昧等。学校开设“党义”课,由“党义”教员负责指导“党义”研究会。

      学校按照课程规定时间实行“三民主义教授”。每天对学生进行考查,评定学生研究党义或讲演成绩的优劣。并在“革命日”举行仪式及每星期一周会时进行讲演。学生在初一主要学习“民族主义”,初二学习“民权主义”,初三学习“民生主义”。

      1934年夏,添设高中部,因旧有校舍容纳不了所招新生,学校始在双凤山(今凤凰山)下建新校舍。1935年9月,中学部迁入新址,与小学部分离,更名为河北省私立培仁女子中学,校方向河北省教育厅备案,因是年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立而中断,至1937年才正式立案。

      1938年到1945年间,伪唐山市政府、日伪政府、开滦等先后想将学校接收,并进行改进,均被校方拒绝。至日伪统治时期,培仁女中仍由校长主抓一切校务,下设教务、训育、事务3课,各有主任1人,职员数人。此间学校的训育要求是:“务求有系统的在此环境之下得练习各种日常生活之式样;关于体育方面,在使学生养成健全之体魄,鼓励其快乐生活之精神;关于德育方面,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诸德目涵养其性格”。

      1941年12月,该校有学生327人,其中,初中246人,高中81人。1942年10月,有在校生386人,其中,初中295人,高中91人。1943年9月,在校生466人,其中,初中353人,高中113人。1944年9月,学生581人,其中,初中462人,高中119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培仁中学也逐步得到恢复发展。但由于1942年昌黎女子师范成立后,唐山省立中学、市立中学陆续成立女生部,生源减少,使培仁逐渐失去冀东唯一女中的优越性。学校从创办伊始到1948年3月,共有初中毕业生845人,高中毕业生250人。

      培仁女中这种教会办学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唐山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女子有机会得到学校教育,使得女性的身心从封建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大大增强了她们作为新女性崇尚自由、追求自由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唐山市政府于1952年12月正式接收了该校,更名为“唐山市第四中学”。1956年至1968年使用“河北唐山女子中学”校名,简称“唐山女中”“女一中”;1971年开始使用“唐山市第十一中学”校名至今。现唐山十一中秉承“健康成人、实践育人、特长强人”的办学思想,已形成“创新实验、综合实验、特色教学、教育合作”四位一体的综合办学模式,向社会输送了大批综合实用型人才。

Vennie(2015-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