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积仁:东软的国际化--2

家乡区县: 吉林省扶余市

下面我从东软发展的历史,以及我们的一个个实践案例,使大家对这些观点有更具体的认识。

我们从东北大学的两间教室开始创业,那时候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晚上睡在教室,早上还得起来因为学生要用这个实验室。没有资本,但是我们有理想有智慧,我们还是很幸运,我们一路走下来运气还不错。运气是怎么来的?我觉得运气的本身是一种修行,如果你经常修,越修你的运气就来了,修性格、感悟、敏感等各种各样的能力。我们当时得不到创业需要的软件人才,我当时在学校是教授,我就跟学校说我要办一个软件加强班,从学校里面培养软件人才。那时候教育成为我们事业发展的最根本的推动力,年轻人力量无限,充满理想和激情,会奋不顾身投入到其中。我那时对大家谈到未来说:“各位未来会有车有房”,然后就有员工开玩笑问,“刘老师能不能给我写一个收据?”但是这个过程我们顺利走下来,但创业开始的时候真可以说除了梦想一无所有。

三台PC,那时候大家知道PC功能还是最初级的,当时没有人能想象出后来这20几年信息技术领域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我33岁就当上了教授,所以当时也很幸运。我在读博士期间有一段时间在美国做研究,这一段时间对我的人生影响最大。

第一个影响,我认识到世界上还有别的国家比我们过着更幸福更发达的生活,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到了美国之后我在美国政府下面一个国家实验室工作,那时候我身边都是科学家,也有大学教授,还有企业的研究人员。我是第一次认识到还有大学教授也谈钱,过去我以为大学教授谈钱是一种耻辱。我到那里看到美国大学的教授,跟政府谈钱,跟企业谈钱,而且也不客气地要钱,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资金,在标准正式发布之前进行一些基础性研究。标准背后都有大量基础研究在跟,这个实验室就是做这个工作。

第二个影响,美国的教授自己也开公司,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在美国的时候研究设备是一流的,但是一回国之后形成落差很大。那个年代出国留学(微博)的人回来的是很少的,而我选择回来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的导师李华天教授,他是中国计算机学的著名学者,是中国模拟计算机的发明人,他1946年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后在美国工作,中国解放的时候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虽然经历过很多艰辛,但他跟我说,任何一个国家从贫穷到富足的过程,一定会有一批人做出牺牲,你不牺牲也得有别人牺牲,你走了也得有别人来贡献,不然这个国家是不能进步的,所以你自己想想你是做这时候的牺牲者还是等着别人把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好。我当时非常感动,因为导师的话,我选择回来创业。导师帮助我借了学校的教室,我们就这样开始了创业。

还有一点,我在美国期间的实验室周围的环境就象公园一样,那时候我的一个理想就是哪一天如果我回国内,如果我有钱就准备盖这么一个园子,让中国的年轻人在自己的国家就拥有这样的研究与工作环境,这是我们梦的开始。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断努力进行突破和实践。1988年,我们从日本Alpine获得了第一笔研究经费,我向他们推介了我的研究成果,对方就让我到日本给他们的技术人员讲一下,我说可以,但是没有钱买机票,他们给我出机票,所以我就有机会去了日本,后来逐渐成就了我们的国际业务的开始。我那时跟他们讲我的研究成果,讲完之后他们的CEO让我去,问我想要多少钱,我当时不懂,也没有相关的概念,我就想我当时一年花3万人民币,我要30万美金就是150万人民币,1年花3万就够花50年,过50年我也差不多退休了,结果我就说要30万美金,对方的CEO马上就说成交。我当时一出门就十分后悔,就很想回去重新要价,但又不好意思。当然在今天看来,这笔资金的确不算多,但那个时候对我们十分宝贵。后来,我们与日本Alpine成立合资公司。

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明白了几件事:第一,什么是软件产品的质量,什么是按期交付,什么是软件不能做成艺术而要做成工程。特别是软件到汽车里面,客户如果有抱怨退货不是退软件而是退汽车,所以软件开发承担的风险十分大。我们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变得越来越成熟。我们后来与诺基亚、飞利浦也建立了合资公司。

我们跟国际IT巨头进行战略合作,逐渐建立我们在相关领域的竞争力,然后2000年后陆续在在海外建立子公司,后来又在德国、芬兰、美国开展一些收购来补充和加速我们在当地的拓展。后来看到中东、南美是快速发展的市场,我们的医疗设备公司在迪拜、秘鲁设立子公司,目前我们的医疗设备在全球90多个国家都有覆盖,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6千多家医院实现安装。从这个过程来看,也可以说东软是一个“意外”,我们创业的时候并没有预想到未来的样子,但是因为国际化的过程,我们得以不断借用国际化资源和力量,把我们的价值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今天东软有2万名员工,我们在中国市场有10个软件研发基地,覆盖60多个城市的营销与服务网络,还有三所IT大学,有超过2万8千名学生在里面学习。这是我们过去成长的轨迹,创业时我们只有3个人、3台电脑,3万元经费,过去20几年我们的营业收入平行每年增长率在20%。我们的业务也已经遍布全球,其中大约35%的收入来自于海外。我觉得我们更自豪的是,在与国际客户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卖的不仅是技术,我们卖的还有沟通、信赖。

我们很自豪东软的软件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我相信大家都用过我们的软件。你有身份证,身份证的后台管理用的就是我们的软件,如果买股票,上海交易所的后台也是我们的软件,如果你交社会保险,中国社保领域IT服务我们占50%的份额,你到医院看病、还有交电费,发短信等都要用到我们的软件系统。我们的嵌入式软件在全球很多知名品牌的产品中运行,很多照相机、手机、汽车电子产品等等,这些当中都有我们的软件。

国际合作方面我们拥有一批战略合作伙伴,有的一起合作了20年,有的15年,我们的国际化战略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收益,就是我们在知识产权方面得到充分信赖。还有,我们的品牌不断获得认可,每年我们入围很多全球的奖项与排名。

那么,我们看看为什么要全球化发展?

第一,如果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特别是中国的今天,你无论做什么行业都要面临全世界的竞争。我同时在美国的一家上市公司做董事,每一次战略计划都会把中国市场当作一个重点。中国的本土的市场,已经是国际化的市场,是国际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在本土市场的竞争中生存,也要具有国际级的人才、战略、资源等。

第二,企业的竞争力是来自于每一个员工。国际化对于员工发展非常有益,员工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不断思考如何在强大对手面前生存。竞争是一个企业所遇到最幸运的事情,你躲不了,你最终就要在竞争的过程当中学习生存的本领。

第三,全球化创造了世界级的创新能力。创新可以跨越你拥有的资源,在全球构建网络,这是跨国公司现在的做法,他们到中国、印度继续构造他们的研发网络,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而我们把研发网络拓展到国外,我们的目的是获得更领先,更有创造性的人才。

第四,市场在不断变化,我们需要平衡不同市场的发展周期,通过长期与短期策略的平衡来保持可持续发展。东软1991年成立,1996年成为中国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很多人奇怪中国那时候缺乏资本,也没有很好的市场环境,这个公司怎么生存的?可以说我们最早的生存收入基本都来自于国际市场。我们用国际业务的收入来支持国内业务的先期投入。当我们开始在电力、社会保险投入时,相应的市场还没有形成。东软发展到现在一直很平稳,原因就是我们对于不同市场的平衡。当国际业务利润很高的时候,我们用国际业务利润补充国内研发,国内市场形成起来后,我们用国内力量支持国际业务或者是换取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我们这两个市场的互动,中间遇到很多不同的说法,最开始大家说东软是一个从事软件外包的公司,但是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早已从最初的靠人头为基础外包转向了价值链的高端,并拥有了很多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

森可付(2015-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