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祖籍宋国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世人。
孔子曾授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世界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道德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行和德性。道德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