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美丽乡村的“阳城样本”

家乡区县: 山西省阳城县

村里的水泥路干净整洁,几乎连一根草棍和纸屑都找不到;路旁的国槐和雪松成行成排,亭亭玉立郁郁葱葱;村里的公园里,柳绿花红,蜂飞蝶舞,鸟语花香……

走进阳城县东冶镇蔡节村时,人们无不被这个群山环抱中的美丽乡村所震撼。在距离县城30公里的偏远山区,居然还有这样的“世外桃源”,真让每一个参观者大开眼界。

然而,在阳城县像蔡节村这样漂亮的乡村却不在少数。如上庄村、郭峪村、郭河村、沟底村等一批村庄,个个都是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风光秀美,景色如画的美丽乡村。我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从去年起步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阳城县的乡村为何能有这么大的变化,会变得如此靓丽?用阳城县县长窦三马的话来说,这主要得益于当地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有一套科学的思路和有效的办法。

让美化环境和产业发展同步

改变脏、乱、差,让农村环境美起来,这是建设美丽乡村的追求。为此,我省在去年启动了“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但是,阳城县在实施这“四大工程”的过程中,没有搞单打一,没有只是为了改善环境而改善环境,而是将美化农村环境和当地产业发展通盘考虑,同步推进,使二者相互借力,形成合力,既使产业发展因环境改善而加快,又使农村环境因产业发展而变美,收到一举两得收益翻倍的效果。

阳城县县长窦三马介绍说,全县有1200平方公里的面积生态植被良好,按照美化环境和产业发展“齐步走”的思路,县委、县政府把建设以旅游为导向的美丽乡村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总抓手,以此统筹规划,全力建设。他们规划实施了“一园一带四区”战略:“一园”,就是以县城为核心,打造特色田园城市;“一带”,就是东起磨滩、西至董封,串珠成链的“美丽乡村带”,涉及103个村;“四区”,就是沁河芦苇河明清古堡区、横河析城山山地景观区、莽河生态休闲区、县城周边郊野体验区,涉及126个村。他们把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环境的改善一同布局,一同建设,这样做不但政府热情高,而且把农民的积极性和社会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了起来,形成了一个政府真心抓、农民热心干、社会积极帮的建设美丽乡村的强大合力。

为了以环境改善推动旅游产业发展,阳城县政府舍得投入。从2014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美化农村环境。同时,政府还将发改、交通、农业、林业、住建、环保等部门的专项资金捆绑使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工程,确保改善环境有资金有保障,效益最大化。

而旅游产业的发展则点燃了农民和社会改善农村环境的热情。记者在润城镇上庄村看到,为了打造天官王府和古村群落旅游品牌,村里将大街小巷全部实施了绿化、硬化、美化,将强弱电、有线电视、通讯电缆线全部实施了入地工程,将生活垃圾全部日产日清,污水集中处理,使整个村庄美丽如画。记者在北留镇郭峪村看到,为了建设古堡旅游景区,村里将村边周围的山岭全部进行了绿化,使村庄形成了苍林玉翠环抱,古堡和绿色相映的绝美景色。他们还对村庄进行了全方位的美化,使其为旅客展现出一幅林木葱郁、城楼高耸、红庙古寺、古朴幽邃的山水画卷。

思路决定效果。阳城县将美化环境和旅游产业同步发展,换来了事半功倍的佳绩。如今,当地旅游产业生机勃勃,农村环境改善更是有声有色。

让农民增收和美丽乡村同行

建设美丽乡村,不但要让农村美,更要实现农民富。这是阳城县在改善农村环境工作中提出的一个高水平的目标,具体说,就是要把农村打造成“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农民幸福家园。但是,要让农民生活甜美,仅有居住环境的改善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农民不断增加收入,从而实现富裕才行。否则,兜里没钱,就是住在花园里也不甜美。为此,他们将农民增收和美丽乡村相统一,提出“以增收促美丽,以美丽促增收”的全新理念。

阳城县的决策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理念,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认识,即建设美丽乡村,农民既是受益者,更是建设者,是不能替代的主体。要让乡村变美,就必须激发广大农民的热情,必须让农民积极参与并当好“主角”。而增加收入又是农民最为关切,最为看重,最为期盼的大事。如果让农民通过美化乡村实现收入增加,这样的好事农民不仅乐意干,恐怕拦都拦不住。如此一来,乡村美了,农民富了,那是两全其美。

为了让美丽乡村和农民增收成功对接,阳城县把绿水青山、居民院落等农村所有的资源,都作为开发利用的对象,大胆做出“将种农田变成卖风景,将美丽风光变身美丽经济”的安排。他们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以产业富民兴村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家乐”等“一村一品”项目。2014年至今,全县新建“休闲、观光、示范、教育、创意”多功能农业园区19处3000余亩;发展特色“农家乐”422户;新成立休闲观光合作社10家。全县成功推出了北留润城片区的“古堡古村落访古游”,东冶片区的“沁河漂流激情游”,蟒河片区的“亲近自然休闲游”,横河片区的“山里人家自助游”等多个新型旅游业态。他们这样做,创造性地促成了美丽乡村、田园城市、城乡融合和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让农村变成了“景区”,田园变成了“公园”,农产品就地变成了“商品”,同时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据统计,2014年,阳城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超过了4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了12亿元。

青山绿水能卖钱,农家景色能生财,这让农民把建设美丽乡村当成了栽植“摇钱树”,那个尽心尽力自然是不言而喻。润城镇上庄村村民曹月明高兴地告诉记者,为了赚旅游的钱,他们村可是舍得下本钱。村里搞了环村绿化,单是周边造林就达1500多亩,让人们的视线所到之处全是绿色。村里还拿出200多亩土地,专门栽植了地肤和红蓖麻等经济观赏作物,为村庄增添美色。为了提高档次,村里又把多数旱厕改成了水冲式,还搞了集中供热和煤层气入户。如今,全村近一半的劳动力守在家里赚大钱。去年全村旅游综合收入达500万元,他自己还净赚了5万多元。他自豪地说:“我们村现在已达到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了,你说我们的村美不美!”

让典型引路和分类推进同舞

建设美丽乡村既是一项惠民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阳城县为了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做好,他们在实施过程中精心组织科学部署,采取了典型引路和分类推进同步的做法。

窦三马说,他们把“沁河芦苇河”片区作为先行示范区,选择北留镇润城片区22个村庄,57.36平方公里作为先行启动区,投资2亿元完成了38公里的行车道、休闲道路系统建设,15公里沁河、樊溪河河道治理和5个村民活动广场的改造升级,4个森林公园和9处采摘园的建设,润城、上伏等4个驿站和郭峪、紫薇山等7个观景台的建设,薛家岭高山贡菊、福禄考,上庄红蓖麻、地肤,郭峪黄花菜等大地景观建设,刘善200亩经济作物示范园、郭峪15套半亩园、史山林业教育基地、大桥休闲渔园等建设。同时,结合区域内原有的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基地,坚持产业发展和观景改善齐步走,完成了22个村庄的村容村貌综合整治。这样就使示范区的村庄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采取示范先行、典型引路的做法,确实为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树起了标杆,立起了样板,让全县各乡镇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学有榜样行有参照,起到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在典型引路的同时,阳城县根据不同乡镇的不同情况,又采取了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做法。他们针对西南部乡镇较为贫困的现状,以村庄环境整治、山庄移民搬迁为重点,利用其良好的生态植被,发展亲近自然休闲游;针对东北部乡镇较为发达的情况,建设大地景观、休闲农场、市民农园等生态农业观光点、体验园,让传统农业通过升级而实现升值;针对南部乡镇无资源、经济欠发达,则支持打造东起磨滩、西至董封串珠成链的美丽乡村休闲示范带;针对沁河芦苇河流域古民居保存完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条件,全力打造明清古堡旅游区。

窦三马在谈到阳城县的经验时说,采取分类推进的做法,不但有效地克服了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一刀切”带来的弊端,避免了“乱铺摊子,盲目上项目”问题,而且使每一个乡镇都能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出自己的特色来。记者在阳城县不同的乡镇看到,因地制宜确实使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多姿多彩,富有鲜明的个性,就如同不同的鲜花,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姿色,确实要比“千村一面”更有魅力,更有独特韵味。

曾经我的信仰(2015-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