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时间: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
四渡赤水纪念碑
四渡赤水纪念碑
作战地区:贵州省和四川省交界地区
参战部队:红一方面军;国民党军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军3个师,黔军3个师。
作战经过
红军攻占遵义后,蒋介石调集40万兵力进逼遵义地区,对红军形成铁桶般的重重包围。毛泽东等指挥中央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开始了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战。
一渡赤水,摆脱被动。中央红军从遵义地区北上,拟夺取土城、赤水县城,北渡长江,受到国民党军队重兵堵截,在土城战斗中陷于被动。毛泽东果断决定,红军主力分三路于1935年1月29日西渡赤水河,改向云南扎西地区前进。
二渡赤水,避实击虚。这时蒋介石判断红军仍将北渡长江,企图围歼红军于云南扎西地区。毛泽东指挥红军避实击虚,挥戈东进,于1935年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向国民党军队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进攻,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两个师又8个团,毙伤俘敌5400余人,取得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中央红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急忙从武汉飞到重庆,亲自策划新的围攻,企图用堡垒推进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术,东西封堵,南北夹击,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毛泽东当机立断,指挥红军主力再度西进,于1935年3月16日至17日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次向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方向前进。红军的行动,迫使蒋介石调整部署,令各路国民党军急进川南,防堵红军北渡长江,欲聚歼红军于古蔺地区。蒋介石声称这次再不歼灭红军,“何颜再立于斯世”。
四渡赤水,跳出合围。正当各路国民党军纷纷扑向川南地区时,毛泽东毅然决定“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折而向东”,于1935年3月21日晚至22日第四次渡过赤水河。随即,红军从北上的敌重兵集团之间分路向南急进。蒋介石判断红军又将进攻遵义,便策划在这一地区将红军“一网打尽”,他由重庆飞抵贵阳督战。毛泽东以红9军团佯动,吸引敌军向北,率红军主力继续南进,渡过乌江,跳出国民党军的合围圈,把敌人的重兵集团甩在了乌江以北。
作战结果
四渡赤水战役,共歼敌1.8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徳等指挥下,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是运动战的经典战例。毛泽东后来谈到四渡赤水,认为这是他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在习水县土城镇长征街有四渡赤水纪念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