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巴南诗文谈(三)(HH)

家乡区县: 重庆巴南区

山川形胜,一直是墨客文人抒写的对象,中国浩繁典籍中,歌咏祖国大好河山,记叙游历山川形胜的文章、诗歌,占据了半壁江山。巴县历史上的文人概莫能外,也写了大量描绘巴县名胜古迹、秀山丽水的诗文。在这里,先介绍几篇写巴县古迹和风景的文章。
(一)蒲国宝与《南山泉铭》
蒲国宝,生卒年不详,重庆璧山蒲元(当时属巴县管辖,故巴县的几种版本的《志》,均将蒲国宝列为巴县宋代的第二个状元——冯时行为第一个状元)人,南宋开禧(公元1205-1207)年间中进士第一,是宋代重庆的又一名状元。故《四川通志》说:“国宝与同邑人冯时行先后鼎名。”明、清之时,璧山县城建有冯蒲二状元坊,凉亭关石崖上刻着:“尝怀抗书冯时行,太息通经蒲国宝”的对联,意思是说冯时行曾经给皇帝上书,主张抗金,支持岳飞抗战,而蒲国宝则是一位“饱饫六艺,淹贯经史”的“长太息以掩涕”的忧国忧民的学者。他生活在南宋动荡之时,长期匿居璧山乡下,潜心治学与书法。今重庆市多功城翠云寺内尚存其手书“天池寺”匾额,但其著作多散失,仅存《金堂南山泉铭》一文。
南山泉,在璧山南部金堂所在地,乃一清冽甘美之泉。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兰陵人钱治曾作《南山泉记》,历经171年,南山泉声名仍未彰。唐人陆羽作《茶经》一书时,将泡茶之水分为30个等级,后来张日新作《煎茶记》将水分为37笔,毛文锡作《茶谱》又分为38等,而南山泉的水质不低于兰溪所列的30等中的第二等,但上述三人未曾到过南山泉,故此泉不在三书之内,以致默默无闻。为此,蒲国宝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公元1197)作《金堂南山泉铭》,他在《序》中说绍熙辛亥年(公元1191)有一北方人黄才叔在南山之南,“手披荆棘,锄其菪秽”,建屋10余间,极具幽居之胜,并引泉水于园庭之内,其声涓涓。他同二三宾朋前往黄宅,立刻感到空气清新,烦暑顿消。取泉水沏茶,饮之,浓香甘美。他由此感悟到:世间一切事物的兴废通塞,“亦自有时,何独泉耶”,即任何事物均需机遇,遇到有识之士(伯乐),其自身的价值才能显现出来。所以,他有感而发,写下这篇《金堂南山泉铭》。在文中,他除了赞美南山泉“清新香洁,酌之如醴”而外,并抒发感慨:“一泉小物,隐而弗示,不有奖鉴,孰发其秘”,就是说无人宣传南山泉,其好的美质就不为人所知,故“勒铭山阿,以告吾类”,蒲国宝把这篇文章刻在山崖上,以告天下人。可以说,《金堂南山泉铭》是南宋时期的一份旅游广告,也可以说是一篇托泉寓人、渴求伯乐的哲理文。如今读来,还给人以不少启迪。
(二)李为栋的《西山慈云寺记》、《飞雪崖赋》
李为栋,字粲宸,巴县(今重庆市)人。乾隆元年(公元1736)进士,蒲州知府。在重庆北碚区歇马、凤凰二乡之间有碑刻“翰林庄”三字,是其故里。他的著作多遗失,今能见者有两文,一是《西山慈云寺记》.一是《飞雪崖赋》。
《西山慈云寺记》写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作者应西山慈云寺山僧之邀请,去西山慈云寺之见闻。慈云寺,在原直里六甲多子山(要今江津区),山在城西100里,高5里,长10里。王尔鉴《巴县志》说多子山:“脉衔江津华盖山。又云:松林、鹅岭二山皆其递结。盖多子之名,言其善发也。或日:侧视山形如多字,故以为名……山麓南行数里日慈云寺,明季僧智卓重建,规渡甚伟。”李为栋的《西山慈云寺记》,先写入山之幽景:“至山足,群峦叠嶂,疑无寺。然及度岭穿谷,则有苍松夹道,青蔼虬盘,溪涧自巅下,激声响铮铉,与松簧协应。”次写第二天在山上的感受:“翌日蹑屐登前峰,见烟霞云树,绿野青畴……留山中二日,凡幽邃奇险之处,无不遍历。夜则月挂林梢,寒辉映碧,伏枕而听,松声鹤唳,幽咽凄清。恍梦入罗浮,与子晋僵俭吹箫和曲,晨钟一击,仍归浊世。”写出西山可与缙云山比美的幽旷。再写临别时山僧请题赠,说:“荒山自前明阁部王公(春石)去后,鲜有题赠者。山之形胜,此后将无征信,请为之记之。余诺之后,归家数日,山中情景仍历历在目,故写下此文。”最后,表达他珍爱自然与生态的美好意愿:“惟老树干章,为名山垂荫,勿剪勿伐,是所望于后来者。”勿乱伐山林的告诫,于今亦有重要意义。
李为栋的另一篇游记《飞雪崖赋》,分“序”和“正文”。“序”交代了写赋之目的。飞雪崖,在渝城西北七十里之土主乡。《巴县志》叙梁滩河“穿高滩桥出约里许,至飞雪崖。王尔鉴《巴县志》载,崖在梁滩坝高滩桥下,石涧断截河水,陡泻数十丈,望若飞雪。相传太白、东坡皆题诗崖问,风雨残蚀,泯然无存。”作者说他“授读在此,披襟常游,深惧古迹之久湮”,故为之作赋,使后人知其胜况。“正文”先写飞雪崖之得名:因一水纡回,耸山体而葳蕤,穿越石宇,于是千寻瀑布,一泓鼎沸。珠雾迷漫,壮若雪花,故刻画其形而名之曰“飞雪”。次写崖下水潭,“皎然澄清,汪乎渝泱,其体淳泓,其色莽苍。”作者“绕谷而行,只觉寒气逼人,湿袍袖而淋漓,泉流雨喷;顾人影而恍惚,密室云吞。”再写飞雪崖可与赵郡苏溪、益州郑谷相比,之所以现在知之者少,是因为以前的“残碑之莫读”。最后写“古洞长林,幸则为诗酒琴书之窟,不幸则为荆棘蓬荜之阴”,像飞雪崖这样的景观,只要“拟乎涧巢”题咏刻石,远方诸天姥就会将见来寻幽之屐,可遍四方;入纪胜之编,永垂千古。表达了飞雪崖“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遗憾和望它尽快知名四方的愿望。
李为栋的文章,语调平和,清幽淡雅。常以卒章显志之法,使义理在记事写景中自然溢出,无矫揉造作之态。文章无世俗之风,有超然之气,给人以神清气爽之感。
(三)王应熊的《五福宫殿铭》
王应熊,字非熊,春石,重庆府乐碛(历史上洛碛属巴县管辖)青溪里人。有异质,读书过目不忘。年十六就有“小先生”曾任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他为人刚直,人多畏惧。后因事被弹劾,他上书请归。崇祯帝特赐舆马费并派官护送他回巴县。
五福宫,位于重庆城西山顶,通远门侧,是城内登高胜地。《蜀中名胜记》曰:“五福宫乃城中最高处,俯窥圜窥,坐带江流。”有“云崖深处”、“福地清都”之称。天启元年(公元1621),因永宁(今四川叙永)宣慰使奢崇明叛乱,寺毁。崇祯二年(公元1629)重修。王应熊写的《五福宫殿铭》,就是记载这重修之事的。“铭”的“序言”交代五福宫因辛酉奢崇明之乱而被毁,十年不复。对予这“名胜秀甲”之景区,“委之于草莽可乎哉?”所以他接手修复,于己巳(公元1629)冬中二十一日动工,于第二年庚午春季二十八日落成,所以他“镂铭于石,诗以道志”。“铭”之正文先写五福宫“寥天星坛”高耸之气势,和“双流衣带,北斗阑干,群峰新沐,献翠如欢”的双江环绕、群峰碧翠之自然景观。次写他在“众谋鲜断,百弛讵张”情况下,问道于人,知道“伐柯不远”,便决定重修此宫。再写宫成之后,“清静无为,万物以丰。芝楹俨硕,茶寮静嘉。羽衣衲士,于焉是家”,成了僧道和游客之佳所。后写五福宫成了佛道同在之地,“非同非异,云树周遮,好种松鬣,莫植桃花”,表达了异物同处,常年青翠的美好愿望。此“铭”每句四言,叙描结合,融情于叙事之内,寓理在绘景之中,余音缈缈,令人思索。
(四)龙为霖的《募修藏经阁引》
龙为霖(公元1689-1756),字雨苍,号鹤轩,重庆府巴县(今重庆渝中区)人。幼聪慧,9岁能文,11岁入县学,16岁中举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因病归。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殿试,授中书。历官云南太和知县、石屏知州、广东肇庆同知、潮州知府。在任所惩奸邪、均徭役,兴学设教,政绩卓著。
龙为霖的《募修藏经阁引》写的藏经阁的由来及壮观。藏经阁,即古佛崖,乾隆王尔鉴《巴县志》称:“藏经阁,在西湖池岸,一名古佛崖。明嘉靖元年建,康熙四十八年重修。有前明杨升庵诸公诗碑五,成都守冀应熊题‘选佛场‘额。”本文分三层:第一、写天下山川奇胜,景物清幽,大半皆在禅房僧院,始信梅宛陵之诗:“从来绝胜不离俗,未有幽深不属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人学士、鸿章椽笔,怕“岁久散亡”,常“多借古寺残碑,流传征信。”而士君子车尘马足之倦后,来禅院憩息,既可“静烦嚣,娱心志”,又可题诗撰文,给禅院增添了许多清词雅韵。第二、写藏经阁是巴郡形胜中之首屈一指者。表现在:“环古刹,带清池,径从石罅中入。”自然景观美:“自唐以来,殿阁崖巍,迥出尘表。又有禅藻亭、宝素亭诸胜,藏古遗迹如宋苏东坡、明杨升庵诸乡先生及宦游过此者石刻咸在焉。非所谓幽深胜绝者欤!”人文景观美:再加上郡守李公在阁旁选地创立书院,许多士子亦爱其“地僻景幽”,来这里“藏修息游”,文化氛围浓。第三、写募修藏经阁之缘起。僧某以殿宇诸胜渐渐颓破,独遗碑林立,怕数百年后故物将剥落湮灭,故“重为伊咎”,“亟谋募化,意在存古”。而作者则想到书院在阁旁,“如人共室而居,气象盛衰,相为表里。”所以愿为它“走笔而为引”,希望“十方檀越,不吝布施……诸先达遗刻,永垂莫坠……即四方骚人墨客,访胜来游,将发抒胸臆,流连咏歌,更复何极!”有钱出钱,有题咏墨宝赠题咏墨宝,使藏经阁焕然一新,形胜更加光彩。此文由远及近,把募修藏经阁之意义、作用阐述得非常亲切、平易、自然,使人不觉突兀,而能自愿投入捐赠之行列,达到了“募修”的目的。

for chance(2015-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