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洞,旧时又称鱼洞溪。据民间相传,在此地长江边的礁石群中有一大斜洞,洞中栖鱼甚多,故名鱼洞,洞右侧为箭滩河汇入长江口,俗称溪口,取鱼洞连溪之义,此地故名鱼洞溪。
旧时的鱼洞溪,是距离重庆古城最近的小江镇,虽面积不大,因位于长江黄金水道边,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重庆古城通向外地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历史上的重庆古城有五大陆驿(驿站),分别是朝天驿、白市驿、温汤驿、冷水驿、白节驿,除陆路而外,还有四大水驿,即在城驿(又称朝天门)、鱼洞驿、铜罐驿、木洞驿。鱼洞有个老地名叫馆驿嘴,这是当地人都十分熟悉(今下河路港天大厦处)的。历史上,重庆古城的正西水路,就是从古城的朝天门逆江而上,经黄沙溪、九龙滩、茄子溪、鱼洞溪、龟亭(小南海)、铜罐驿到江津,然后达泸州抵宜宾,这是当时长江川江航运段的一条重要通道。可见鱼洞作为重庆古城的水驿,其地位之重要。从陆路而言,鱼洞又是重庆古城巴綦古道(又名正南路、綦江大道)的一个重要通道。旧时的重庆城,是府县同城而治,重庆古城素为巴郡、巴县立都设县之地,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在市民心中积淀甚深,故将重庆城通向外地第一陆路通道称为巴綦古道。巴綦古道,起自重庆古城底铺三圣殿(又称三圣宫,旧称都邮街,今名凯旋路),经南纪门过江至黄葛古渡到长江南岸的黄桷垭,再由曹坝、青岩、鱼洞溪、大窝铺、百节而达綦江县境。再经桥河翻古建山至两路口(今古建)过分水、镇紫、太平桥(东溪)、赶水翻九盘山至九盘子,过羊角堡进贵州的桐梓县,再由桐梓达遵义抵云南境。
鱼洞是重庆最早立市的集镇之一。旧时的鱼洞距重庆城有50里之遥,但集镇的繁华程度却远胜于离城较近的近郊乡场。历史上的重庆古城,不论是封建统治时期道尹、府台、还是民国初年的军阀商埠督办、都没有自己的属地可辖,直到1929年2月重庆建市,才开始划定市政区域。之前,城内城外多为巴县辖地。历史上的巴县有四大镇,即龙隐、白市、鱼洞、木洞。而这四大镇中,除紧靠市区的龙隐镇系百日场外,而鱼洞的场期比其它任何一个乡镇都要多一个场期,为二、五、八、十,可见其集市交易的繁荣非同一般。鱼洞作为集镇,立场设市交易有数百年之久,而最热闹的地方是现在的鱼洞老街。
鱼洞老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老街的上场口在禹王庙(又称文昌宫),下场口圪梅家墚,其间的桃园、月台坝儿、何家码头、狮子油房、盐仓拥有不少的作坊、客栈、店铺、茶馆、仓房。昔日的鱼洞老街是盐、糖、药材、山货等物资集散地,水路常有百舸往返,陆路力帮络绎不绝。每到长江枯水期,江岸沙滩的临时棚栈林立,饮食业、服务业和手工业兴旺。旧时老街的繁华是受地理位置和交通干线的影响所致,其历史文化如码头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积淀富有特色。
重庆开埠的历史不久,正名重庆商埠是1921年,码头文化是重庆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同样,鱼洞老街的码头文化也尤为凸显。
从码头的数量看:解放前,鱼洞不通公路,上江津,下重庆,全靠长江这条黄金通道,作为长江边的水码头,鱼洞数千米的江岸线上有9座码头,由东向西分别是梅家墚码头、何家码头、朝天嘴码头、小河码头、二码头、四码头、馆驿嘴码头、黄溪口码头、伏尔岩码头。
从码头的功能作用看:最东边的梅家墚码头,地外长江回水沱——袁家沱(又称原家沱),是天然的深水港,上下水的轮船多停泊在此,有名的鱼洞盐仓面临大江,是重庆盐路的重要中转站,特别是顺江而下的木伐排子,更是首选此处作为停泊港湾,因前方的虾子墚礁石群险情环生,在这里稍作歇息后,来日再顺回水沱的水路启排放伐顺江而下更为安全妥当;何家码头主要是为作坊式工业的原料、产品进出的装运码头;朝天嘴码头是上下水木船停泊的主要码头,其岸上是鱼洞老街最热闹繁华的街市,一条石板大道直通旧时的鱼洞镇公所;小河码头处于箭滩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是内河乡民们赶鱼洞场停靠的主要码头,也是山货和农副产品集散的主要口岸;二码头是酒作坊原料与产品进出的主要码头,也是挑夫力脚集聚的地方;四码头是猪、牛贩将四方乡民出槽的猪、牛收圈集中后送往重庆的码头,当地的猪、牛屠宰场也设在此,同时也是磁器窑货商的主要装卸码头;馆驿嘴也是停泊上下水轮船的天然港湾,是装运粮食的主要码头;黄溪口、伏尔岩两个码头都是鱼洞及周边乡民向重庆运送蔬菜及启运从重庆城运回的粪船的主要码头。
从当时鱼洞老街市民的置业情况和服务对象看:镇上居民多从事饮食服务业,也有作坊工业。旧时的鱼洞老街,酒馆、饭馆、茶馆、栈房、药铺等沿街门店比比皆是,除为当地乡民服务外,更多的是为南来北往的客商、船工、挑夫力脚服务。因此,从吃、穿、住宿、娱乐上都深深的络下了码头文化的特色。
中国数千年的宗教文化在鱼洞老街这个弹丸之地也表现的淋漓尽致。旧时的鱼洞老街,有四座寺庙,分别是龙门寺、回龙寺、禹王庙、汉兴寺。龙门寺和回龙寺笔者无从考证其遗址或位置所在,据民间向楚主编的《巴县志》所载,两座寺庙均建于明代。禹王庙位于旧时的朝天嘴,解放后由县房管局改造后交供销社作为棉絮加工房,于上世纪70年代末作危房撤除。据民间所言,此庙香火甚旺。汉兴寺,就是现在的鱼洞二校所在地。以前是宗教寺庙,清末民初成为青帮的堂会所在地。这里曾是青帮习武场所,也是团练的操练之地,解放巴县时这里又成了解放军战时的伤兵医院(现工农坡烈士园掩埋的烈士忠骨,多半是当时战地医院伤亡的解放军战士)。
重庆地域文化在鱼洞老街集中体现在它的民居建筑风格、川剧锣鼓和评书艺术这几个方面。
老街的民居多为清代末和民国初的川东民居建筑风格,多数是一楼一底的木竹结构(现多数已改造为砖木结构),楼上居住,楼下开店设铺。旧时老街大的院落有袁家沱的盐仓(最早为军阀的私人官邸),狮子油房、桃园、镇公所等。特别是桃园前面的石板街,更是富有特色,叹为观止。
川剧锣鼓,又称川剧座唱。旧时鱼洞老街的茶馆,多有川剧座唱。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今天在老街的老茶馆里,还有一支川剧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川剧票友活动演出队伍,他们自发的组织起来开展川剧演唱活动。
评书艺术,旧时又称说书。它是重庆地区乃至川渝两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此外长江上船工划桡,纤夫拉纤,力脚抬杠的劳动号子,也给这座小小的江城留下不可抹去的痕迹。
昔日的江边小镇,今已成为重庆主城核心区,今天鱼洞的老街、新街与正在建设的龙洲湾新城区,无疑形成了强烈的时代反差,这种反差是历史留下的真实写照,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唯美现象。在重庆主城内,象这样唯美而具有古镇风貌的江城,鱼洞堪称唯一。不然,鱼洞老街为何能成为《水流沙坝》、《一双绣花鞋》、《傻儿师长》等多部电视剧的外景拍摄场地。因此,对鱼洞老街保护性开发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可低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