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手扎灯笼

家乡区县: 滨州市滨城区

    灯笼是我国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扎灯笼是何坊乡张大官村一带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它的灵动的手工,体现了手工艺人心手合一的自身和谐。

   

山东省惠民县何坊街道办事处张大官村如今仍然传承着手扎灯笼的技艺。每年秋收过后至春节前是张大官村村民们制作手扎灯笼最为忙碌的时节,以家庭为单位,各自分工,每天从清晨四点忙到晚上八点。 据介绍,手扎灯笼的制作流程一般经过破苇篾、泡苇篾、扎灯笼、模具整形、收口、糊纸美化等六道工序。将破好的苇蔑浸泡在水里一段时间,待苇篾泡到柔软时,开始用12根苇蔑扎灯笼皮。出型的灯笼皮在特制的楦子上“整形”后收口,再进行最后一道工序梳腰口,即在灯笼的腰部糊上玻璃纸。透明的玻璃纸画上花鸟图案,灯笼两头再用桃红色的彩纸一包,一个手扎灯笼灯笼就做好了,玻璃纸透出苇蔑规整的菱形图案,甚为美观。

灯笼是我国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有元宵节大灯笼的习俗。手扎灯笼的销售旺季在临近年关,当地年集上都会看到扛着粉色手扎灯笼捆沿街叫卖的商贩,上百只灯笼用一根麻绳捆扎在一根粗长的竹竿上,象个大磨盘,麻绳系的活扣,随解随卖。目前,手札灯笼最大的市场位于东营,这与当地人新年祭祖挂灯笼的习俗有关。无论旧时亦或现在,手扎灯笼不但烘托出节日的喜庆氛围,也给予人们更多祈福的灵感,元宵节被有意无意燃着的灯笼,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长寿的美好期盼。

据史料记载,明宣德年间,惠民县就开始编织灯笼,清末为鼎盛时期,主要以张大官村一带为主。30多年以前,村里几乎男女老少都会手扎灯笼。如今,随着现代工艺制造业的发展和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坚持制作这种民间传统手扎灯笼的艺人已经越来越稀少。目前,张大官村制作灯笼的家庭仅有十七八户,艺人们也都普遍年近六十,后继乏人。像张洪斌这样的坚守者,看重的不是每年仅有的4000元经济收入,而是多年来对传统技艺的一种眷恋。

扎灯艺人张洪斌,总爱戴一顶旧式的帽子,但两鬓花白的头发清晰可见。自打十四岁那年从邻居处学会扎灯后,他已连续制作苇子灯笼43年,每天四五点开工一直忙到晚上十一点才会休息。一根根苇子在艺人们满是创口的手指间摇摆翻飞,在人工的力量下,智慧与灵巧在此汇聚成为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对于张洪斌来说,如今扎笼早已不是少年时力所能及补贴家用的手段,也不是为改善子女学习环境而打拼的动力,这一切都顺其自然,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感情了。”他说,“一到这时候就惦记着。”

与这份牵挂形成比对的是手艺后继无人的尴尬。曾今“宁借十吊钱,不把手艺传”,而今角色和地位发生逆转,纷繁浮躁的社会让年轻人与之渐行渐远,文化的传承只存在过往的点滴记忆中。据介绍,张大官村掌握手札灯笼这门手艺的人,平均年龄已在50岁以上,孩子们搬去现代化的城镇生活,而老人们还在迷茫中坚守固有。(本文摘自鲁北晚报 记者 张滨滨 郭笑等作品,在此致谢)

 

张晶晶(2015-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