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第一中学

家乡区县: 济宁邹城市

济宁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02年,初名为直隶州官立中学堂,系清末山东省兴办最早的“新学”之一。校址在现西校区南半部,后几易其名和校址。2006年6月23日,济宁三中和济宁一中合并,新学校名称为济宁一中。 至此,原济宁一中,二中,三中统一组成新的济宁一中。 济宁一中分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60亩,有84个教学班,学生5000余名。 学校具有全省一流的现代化教学条件。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24个、仪器室16个、微机室4个、多功能教学演播室2个,教室全部安装了多媒体。

其间,“山东省立第七中学”用名时间较长,解放前夕,名为山东省立济宁中学。[1]
1948年7月,济宁解放后,合并了济宁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址设在现东校区(原中西中学校址),分中学与师范两部。不久,又收编了济宁私立华光中学和私立中山中学的部分师生。1949年秋,学校师范部迁回老校址(现西校区),1951年秋独立,成立济宁市第二中学。1951年7月山东省立济宁中学改用“济宁市第一中学”。1962年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81年又被省教育厅重新确定为首批办好的19所省重点中学之一,1992年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命名为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2000年7月,我市优化配置,重组教育资源,分离了49年、本属同宗同根的济宁一中与济宁二中合并,成立了规模更大、实力更加雄厚的新济宁一中。

学生成绩

学校秉承百年优良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办学宗旨,坚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他们有一个智慧的人生”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对教师和学生多元的、发展性的评价机制,形成充满活力的竞争激励机制,逐步了创建一个不断学习和自我改造,面向未来、开拓创新的学习型、创造型学校组织。形成了“敬业爱岗、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风,“勤奋、严谨、善思、求真、会学”的学风,“文明、团结、求实、创新”的校风,“团结协作、拼搏奉献、争创一流”的一中精神和“今天我以一中为荣,明天一中以我为荣;我以一中生存,一中靠我发展”的校训。确立了“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的育人目标和“名牌、奥赛、飞行员、艺术、运动员”五位一体的优秀人才培养结构,走出了“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人才”的学校发展新路子。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优雅的育人环境,优良的教育质量,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和人民群众的信任。[1]
学校荣誉

近几年来,济宁一中全校师生努力奋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绩,连续七年荣获济宁市“教育质量奖”、“育人贡献奖”。1998年被评为“全国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1999年被命名为“省级花园式单位”。学校自1998年连续被评为“全国物理奥赛十佳学校”后,2002年又被评为“全国物理奥赛金牌学校”。2002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授予“空军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先进单位”称号。2002年被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确定为鲁西南唯一一所高考提前招生的重点中学。 2009年、2010年被评为中国百强中学。“承百年业绩,创世纪辉煌”。济宁一中以百年校庆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已任,总结经验、凝聚力量,立足新起点,绘制新蓝图,迎接新挑战,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昂扬的姿态、求实的作风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向国家千所示范高中的目标迈进。

日尼禾尔(2015-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