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风云,千年的城,清晨,雄鸡叫,天下白,一轮旭日“腾、腾、腾”地从黄梅县城的东门方向缓缓升起,瞬时万道霞光长袖短舞般轻轻地就染红了梅城的脸。
——题记
走在梅城东街小巷里这高低不平,清脆悦耳,弯弯曲曲的青石板上,小商小贩们和本地居民在那时不时就听见的“磨剪子勒戗菜刀”声和店家音响中传出来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经典片段中边感叹岁月的无情,边回味东门昔日的荣耀与故事。
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巷中,曾经走出了一个中国近代文坛上的一个“怪人”,他就是废名先生,曾居住与此。其原名冯文炳,师从周作人的风格,他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据传其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发表后,世人咸谓难懂,以至开明书店出单行本时,“差不多举国一致”要废名作序解释,像这样的情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概也算得上绝无仅有。鲁迅,沈从文,俞平伯都对他的作品有较高的评价,后来有不少作家也在师承他的写作风格。
东街附近有一个在宋代用乱石堆积起来的宝塔,高十三层,名曰:高塔寺塔 俗称古塔,乱石塔。原来塔是在庙宇寺院中的,因历史的原因,现在只剩下孤塔一座了。据说在宋代天僖年间长江决堤发了大水,在城里居住的人淹死了不少。大慈大悲的观世音到如来佛那里悟禅归来,刚好路过这里,看到下面一副让天地都为之哭泣的惨剧在发生,为了超度并无过错的善男信女,就在城墙边用乱石堆成了一个塔。然后让他们都站在高头,才幸免一死。塔经历了10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也破旧不堪,给人摇摇欲坠的感觉,于1985年在保护历史文物声中,县政府出面筹资整修,那千年古塔终于重现光芒,原塔形如雨后春笋,今塔则如驱邪宝剑,誓日夜为善良勤劳的黄梅人们守护着东门
站在东门,可以望见那清澈的西河对面就是地势较平坦的马尾山。山上耸立着一个高高的铁架子和一幢值班大楼,那就是黄梅的电视台发射塔。是1984年由五祖东山白莲峰搬迁到此,距仅已有30年矣。
东街的小巷里,好象是昔日梅城人生活的缩影。这里面有供老人娱乐的牌铺,茶座,每天都有说大书的,敲大鼓的在与老人们同乐同欢。一天就那么块把钱茶水钱,却让老人们找到了自己的乐子,有了自己安度晚年的圈子。有时候,也有老人自己主动上台,唱几句黄梅戏来过过瘾,不管唱的好不好,就图一个乐,当然台下的老人们也不会吝惜自己的掌声和叫好声。在小巷的深处,仍有些保持着过去建筑风格的百年老屋,可惜都破烂不堪,如果不及时投入资金修复,也许这些清末民国初年的老屋最终都只是人们悠远的记忆。
东门很大,有几天几夜都说不完的故事。东门很小,她的一草一木,一笑一颦都在我的心尖。
(二)
“淡绿鹅黄春盎然,嫩芽初绽笼翠烟;枝条绕腕赏盛景,洁絮如雪飘漫天。浊酒数杯沉醉去,朦胧一梦早成仙;哪管世间笛声怨,笑看明月照关山。”每次信步县文化广场的泛歌湖畔,在那仪态万千的柳面前,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古人《咏柳》这首诗。
泛歌湖是万里长江之滨黄梅城区的一个景观湖泊,远观似璀璨的明珠,近赏如盛开的梅花。湖心有一个观赏风月的凉亭,是文学青年和摄影爱好者的“风水宝地”,湖的四周是婀娜多姿的垂柳,青枝绿叶,就象仙女披挂肩上的浓密长发。湖不大不小,如王母娘娘凤冠上一颗夜明珠般大。
传说当年王母娘娘和众仙在七夕之夜泛舟银河,见银河群星歌欢舞美,王母娘娘一时兴起也让凤冠上的夜明珠和插在发梢上的玉钗来助兴。不料酣畅之后,众神昏昏之际,突然从鹊桥上飞来了一群喜鹊,不由分说,衔了珠和钗就跑,当飞到长江上空,遥听到紫云山上樵夫婉转动听的黄梅小曲,喜鹊们一分神, 衔在口中的珠和钗双双就落到湖北黄梅广袤的大地上,后来,珠化为了可与银河媲美的泛歌湖,钗则成为了泛歌湖畔那棵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