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县份,相较于其它少数民族鲜艳热烈、形式各异的民族服装而言,回族服饰总的来说比较朴素、简洁、严肃、内敛、安娴、恰如一朵沉静的小花,虽没有妩媚的身姿,然而素雅洁白、芳香四溢。
回族人的服饰最大特点是淳朴至美,伊斯兰教不仅允许而且要求所有穆斯林都能做到仪表秀美、衣着讲究。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是对真主所创造的美的一种接纳,所有的饰物和华美的服装也同样是真主创造的,那么,做为真主的子民,为什么不去充分地享受它们呢?真主曾经这样对教徒们说:"阿丹的子孙啊!我确已为你们而创造遮盖阴部的衣服和修饰的衣服,敬畏的衣服尤为俊美,这是属于真主的迹象,以便使他们觉悟。"(《古兰经》7:26)当人们意识到裸体是一种丑恶的时候,那么遮盖身体就是一种美,更何况这样衣服依照本身的式样和色彩呈现出一种美呢?因此,衣服对于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来说,无论是用来遮盖身体,还是用以御风挡寒或者装点仪表,都是真主的安排,真主给整个人类准备和安排好各种服饰,以显示对人类的关怀和注视。所以谁在衣着上出现疏忽和谁随意浪费真主的赐物,那么谁就已经违背真主的意愿而偏离伊斯兰教的正道走向恶魔的道路了。真主曾不只一次地向阿丹的子孙即向整个人类发出呼吁,告诫他们不要偏离伊斯兰教义而走向背离美的道路,因为背离了美,也背离善,背离了真主,真主这样告诫说:"阿丹的子孙啊!绝不要让恶魔考验你们,犹如他把你们的始祖父母的衣服脱下,而揭示他们的阴部然后把他俩诱出乐园","阿丹的子孙啊!每逢礼拜,你们必须穿着服饰。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
伊斯兰教徒对服饰作用的看法,一是源于教义,再是源于它悠久文明的历史。穆斯林认为任何一个讲文明、有修养的人,都要注重自己的服饰,以衣服遮盖自己的裸体,以别其它赤身裸体的动物;以衣服表现性格和自我,以别于其它层次的人类。作为一个虔诚的笃信真主的穆斯林,即便是独处,即便是远离人群,他们也要注重衣服、注重仪表,因为这种爱美之心和耻于裸体的羞怯已形成他们的信仰和美德。
在重视服装的装饰性之前,穆斯林认为只要有衣蔽体就是美的,但当穿衣戴帽已成为人们固定的习惯之后,审美的要求便愈来愈强。
说到门源回族的主体服饰,就不得不首先谈到回族的头饰。对于外族人来说回族头饰是回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标志。
回族男子的白色回回帽突出的就是他们服饰中最明显典型的民族文化特征,是一个醒目的标志,一种简约的象征。但是,这种醒目和简约,是经过了色的提纯与形的概括的。早在唐宋时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经商的阿拉伯、波斯人大多戴头巾,那便是现今回回帽的源头了。从那时起,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变更,这种白色的缠头巾渐渐由原初单纯的中东地区的民风变成了融合中国土著文化习俗的回回帽。这种帽子多为白色,小而无檐,当地人叫"顶帽"、"礼拜帽"。当回族在礼拜叩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以示对真主安拉的无限虔诚。故而白帽无檐以使行动便捷。从颜色上看,顶帽通常有白、青、灰、绿、棕等颜色,多是纯色,也有戴伊斯兰教风格花边或图案、文字的。中老年人寻常所戴的是白色或黑色素面的帽式。青少年人所戴帽子,从颜色、花边图案上显得活泼而生动。
从材质上看来"顶帽"一般用白色棉布、的确良、涤卡等作面料,也有白棉线钩织的。黑色的多用平绒、棉质毛毡、华达呢等材料,也有用毛线钩织的。门源由于气候寒冷,过去中老年人习惯戴无檐无耳的圆形羔皮或兔皮帽,受地域和蒙藏族的影响,年轻人多喜欢戴狐皮缎面带有两条飘带的转包城皮帽。这其中不但有地域差异,更有时间变化中材料变化和审美变迁的痕迹。回族除了上述头饰,宗教人士和虔诚礼拜的中老年人用白、黄、淡花格的布料缠头,古时就有"缠头回回"之称。这种缠头叫做泰斯达尔,源于波斯语音译,意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长头上的缠的布。相传穆罕默德在早期传播伊斯兰教时,曾头戴泰斯达尔进行礼拜,后来就成为穆斯林男子所喜欢的头饰。泰斯达尔长度一般为九尺或十二尺。缠头时有许多讲究,前面只能缠到前额发际处,不能把前额缠到里面,这样不利于叩头礼拜,缠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长吊在背心,另一端缠完后压至后脑勺部位缠头巾的里层。
除此之外,耳套是回族男子的重要服饰。这种耳套外形似桃子,并绣有简单的图案,是专为成年男子和老年男子缝制的。耳套多为布料缝制,但也有少数使用运物的皮毛。
由于受伊斯兰教教义的影响,回民对于服饰的审美标准也处处体现伊斯兰教的宗教内涵。伊斯兰教的服装观念在于引导人们神志清明、性情和善,因此既反对袒露轻薄,也反对奢华铺张,而是追求一种周正雅致的美感。
除却顶帽之外,男子的准拜也是回族服饰中重要的族群特征,准拜源于阿拉伯语音译即:"袍子"或"长大衣",是回族男子的传统外衣,传统的准拜为立领、长袖,且右衽需长及脚踝。现在改为翻领、对襟,腰际留斜兜,是回族人在宗教和其它重要场所的正式礼服,深为阿訇满拉和中老年人所喜爱。
坎肩也是回族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族男子喜欢在白衬衣上罩一件暗色的坎肩,显得清新干净,色调和谐。元代时从西域迁来的回族先民多为兵丁武士,善骑射、好武术,为了适用(应)作战比武的生活,他们选择了坎肩和大包腰带。过去坎肩也分两种。青年人的坎肩为对襟、齐腰,腰系绣花缠腰和绣花围肚,随身还佩带着腰刀,干净利落中显着英武。中老年人的坎肩又叫钻钻,右衽大襟前面有一条大口袋。除舒适保暖,非常适宜每天五次礼拜前的"小净"洗浴。按规定要"净两手至肘",夏日也倒罢了,但在寒冷的冬日解衣不便,而坎肩正好方便而保暖。
相比于上述几种至今仍在穿用的服饰,回族的宽裤现在已不多见。这是一种男女通用的服饰,有单、夹、皮、棉之分。棉质宽裤的裤腰与裤腿颜色相异,裤腰浅而裤腿深,上端扎系于腰里,下端用带子扎实住裤腿和裤角。
回族传统的妇女服饰多为长衫,单的叫衫子,棉的盘袄,吊面皮袍叫皮袄。右衽大襟,长度到脚踝,中青年多为阴丹兰(蓝),老年人多为青色。在领口和底边有简略的镶边,在同色布条编织的纽扣上她们花了许多心思,一付纽扣就是一朵素色的花。
近现代流行半长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是回族妇女重要的礼服款式。比起日常的服饰要讲究的多。色泽上既有黑、白、灰三种素色,也有其它颜色和淡雅素花的。
这种服饰长度过膝,两袖要略长翻折起五至十厘米至手腕处,穿着礼服时可在胸前衣襟装饰玉石的串珠作为点缀。
当今随着国门的开放,阿拉伯及其它穆斯林国家当今游行的时装,迅速被年轻人接受,中东式的披巾、巴基斯坦式的巴服、马拉西亚印尼式的椭圆形各色顶帽,在城镇乡村大量流行。特别是披巾和修改变通后巴式夏装,既合乎传统礼仪,又能防晒、防紫外线,而且通畅飘逸、凉爽舒适。穿在少女少妇们挺拔的身段上,与以暴露为美者们相比,犹如空谷之兰,姜白石之词,自然流淌着一股清新、淡雅之气,塑造出了一种典雅、含蓄、隽永之美。
回族的足饰主要有鞋、袜两种。男子传统鞋饰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布制品,有方口、圆口和单棉鞋之分,第二类是皮毛制品,主要有皮鞋、皮靴、毡靴三种。
回族男子的布鞋有各种样式。如男孩子的虎头鞋,青年男子的圆头鞋,老年男子的"牛鼻子"鞋,冬天里穿的填充羊毛的"鸡窝"。
皮制鞋有船形的熏牛皮挖泥皮鞋、方口圆口的漆皮皮履,高腰的熏皮、漆皮皮靴和毡靴。门源回族男子的传统鞋饰,突出传递出这方土地上男人们的苦累艰辛,在审美与实用上,在追求美的同时,他们更加注重牢固与保暖。
与回族男子的鞋饰相比较,妇女的鞋饰丰富多了,色彩也更为绚丽。传统回族妇女的鞋饰主要有缠足鞋,布面鞋、缎面鞋、绣花鞋,皮撒、单鞋和暖鞋。
明代的缠足今波及到了门源回族妇女之中。回族妇女的缠足鞋与汉族的缠足鞋与汉族的缠足鞋极其相似,"三寸金莲"的鞋式在回族妇女的缠足鞋中为数不少。区别之处在于鞋面的绣花图案稍有差异。回族妇女的绣花图案只限于花鸟图案和一些吉祥如意的符号,而汉族妇女的绣花图案中还有其它动物的布形象和回族所忌讳的图饰。
回族男子的传统袜饰,主要有高筒袜、毛袜和麦斯海皮袜。高筒面袜分夹、棉两种。颜色主要有黒白两种,中青年人穿黑色,绣花袜子,用拉绣的工艺,绣出精美鲜艳的留跟,用盘绣的工艺绣出鲜艳但不失牢固的袜底,有些妇女在制作袜子时为了耐磨,在袜子前缘,贴上了两道鱼状的协调色布条叫袜鱼儿,方寸之间显示着妇女们的灵巧。老年人穿白色袜子,同色的素纹留跟实纳的袜底。冬季为了保暖中青年人多穿用看自捻的绵羊毛线,手工织成长度及膝可装进裤角的毛袜。配以贴着氆氇嵌边的挖泥皮鞋,再戴上狐帽,穿上大襟、斜领、氆氇边的山羊皮短褂,系上红腰带,这是标准的回民车夫、脚户装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