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式糕点绝产”--闻喜煮饼

家乡区县: 山西省垣曲县

闻喜煮饼是一种山西省的汉族传统名点。在山西有着饼点之王的美誉,又有国式糕点绝产之美称。煮饼在明末就已有名气。鲁迅先生在小说《孤独者》中有“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的字句,可见闻喜煮饼确实声名远播。煮饼是一种油炸的点心。在晋南民间把“炸”就叫“煮”。闻喜煮饼形似圆月,由于外皮粘满白芝麻,所以外观是月白色。其外裹芝麻,滚圆状,内有栗色、绛白二色分明的饼馅,可拉出几厘米长的细丝,吃起来酥沙香甜、不皮不粘不腻,久不变质。主要原料为面粉、蜂蜜、小磨香油、糖粞及上等红白糖等。闻喜煮饼至今仍是老少皆宜的一种大众食品.

康熙赐名说

闻喜煮饼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康熙皇帝巡行路径闻喜时,闻喜官绅为迎接圣驾,遍选名师治宴。席间,皇上觉得其他肴馔都淡而无味,唯有煮饼滋味独特,余味绵长,不禁喜问其名。众官宦搜索枯肠,都想取一个吉利的名称来讨皇上高兴,但因皇上猝然发问,不免一时语塞,无言以对。皇上见此情状不觉笑说:就叫煮饼吧。于是康熙皇帝命名的闻喜煮饼就此名声大燥并流传至今。

闻仲始创说

武王伐纣时,太师闻仲出征应战,兵至古唐(山西省南部翼城一带,古称唐国),用当地的饴、面混制糖饼,当做干粮,这种有了糖饴的食品不容易坏,便于携带,那时叫闻太师饼。汉武帝后来也多次到过此地,还把这地方改名叫了闻喜,当地这种饼也随之改名叫了闻喜饼。不过为啥叫煮饼,这跟当地的方言有关。当地方言中称油炸为煮,于是变成了闻喜煮饼。

明末清初时,南关村任家有位四老爷,因身体略微残疾,做庄稼出不了大力,就在闻喜县老衙门口偏东一点,开了个小小“任记点心铺”。由于经营不善,点心铺开开停停,最终因四老爷英年早逝而关闭。

清嘉庆年间,南关任氏家族中又出了热心办点心铺的人,在县城西大街南排购置了一座小院,一来为诚心诚意卖点心挣钱,二来爱子名叫诚意,点心铺将来可留给儿子,遂起名为“诚意点心铺”,专门零销闻喜各地的点心。

道光年间,闻喜外出经商的人很快将闻喜煮饼这个风味独特、包装精良的食品推向全国各地。据《山西资料汇编》记载,清嘉庆至抗日战争前夕,闻喜煮饼远销到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等地。那时晋南各县和大集镇,凡经营杂货、食品、粮油的大小商店,差不多门前都悬挂“闻喜煮饼”的招牌,其中虽有自行加工的冒牌货,但也说明了闻喜煮饼久负盛名的气势。

浅语采薇(2015-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