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南河村的剧团

家乡区县: 晋城市 城区

听村里的老人说,南河村的剧团(实际是小歌剧团)于1952年诞生,先后经历了三代人的三次组建,直至土地下户的80年代才销声匿迹。剧团第一次组建是在1952年,由村里第一代文艺爱好者田毛生、田克俭、王景贤等人组建,其中王景贤是我的父亲。听父亲讲,当时排演的剧目有《婚姻自主》、《罗汉钱》、《小二黑结婚》、《应征》等,主要演员有王创义、田华堂、田玉梅、张福女、田小肉等南河村老一代文艺工作者。现健在的王创义、田华堂 、田小肉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还会情不自禁地哼起当时的小调:“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小芹我洗衣裳来到了河边……”。

南河村第二次组建剧团是在1964年到1965年间,这个时期是南河村乡村文化最鼎盛的时候。这次的家乡剧团参演人员阵容庞大,他们或是父子、或是兄弟姐妹、或是祖孙三代齐上阵。当时剧团排练的剧目有《李双双》、《朝阳沟》、《穷人恨》等。而导演就是最初组建家乡剧团的我的父亲王景贤。那时,我正在读初中,周末回家总要跟爸爸到排演场排练。至今,一些剧目中的人物,我还记忆犹新。

南河村第三次组建剧团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到1979年。那时我刚刚当上村里的民办教师,终于参加了剧团工作。我的主要工作是剧务、抄角单、幕后提唱词、每场布景摆置等。当时剧团团长是村支部书记王保法,副团长是田春枝、田录天。排练的节目主要有《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等。这个时期剧团的特点是“三高”:一是组织纪律要求高;二是演员文化程度高;三是外出演出场数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河村三代人三次组建的剧团,演员都是义务参加演出,从来没有挣过一个工分、一分钱,大家在当时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坚持演出,晚上演到半夜回家,渴了就喝口冷水,饿了顶多吃一个豆皮或糠窝窝就睡觉,第二天依然大早起床,参加农业社劳动,挣工分。

三十年间,南河村的剧团名噪一时,不仅在本公社独占鳌头,而且在邻近的陈区、团池等公社也名列前茅。现在,回到南河村,提起当年的剧团,老百姓依然交口称赞,充满了幸福的回忆。

胡胡(2015-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