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称北蒙,盘庚迁都后称商,商亡后称殷。公元前257年秦攻克魏国宁新中变宁为安,因其在淇水之北故名为安阳。三国时属魏郡。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安阳称相州。公元1192年升相州为彰德府。 1913年废彰德府置安阳县。1949年成立安阳市属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撤消成为河南省直辖市。
沿着时光隧道回溯到25000年前,安阳西部山区的小南海已经有了原始人类生存,作为河南境内唯一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时代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相当,因而被郭沫若定名为“小南海文化“。而位于洹河南岸的后岗遗址则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青铜时代殷商文化三叠曾文化堆积而著称。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都曾在安阳境内建都,先人们逐步从这里走出蒙昧,开拓出中原文明.至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十九代王盘庚迁都到殷(安阳),此后奠定了商代二百七十多年的都城,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稳定疆域的、长期定居的国都。商朝灭亡后,周公平三监之乱,大迁殷民,使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美丽的都城繁华散尽,逐渐沦为废墟,史称“殷墟”。
殷都沦为废墟后,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安阳一带又先后兴起了两个重要城市,一个称为邺,一个叫安阳。邺城西倚太行,北临漳河、滏阳河,南临洹水、淇水,是古代从山东到西北,从中原到幽燕的必经之地,扼河北咽喉,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之腰膂”的美称,而且它东南北三面与我国经济发达最早的黄河下游相毗连,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春秋时期,齐桓公就在此筑城,但是那时邺城还只是个军事堡垒。战国时,魏国西门豹、史起先后为邺令,他们营建的水利设施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而西门豹将巫婆扔进河中,破除当地“河伯娶妻”迷信风俗的故事流传至今。此后,邺的南面兴起了另外一座城市,有一个怪怪的名字叫宁新中。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的军队攻克宁新中,将其改名安阳,这就是安阳名称的起源。
据《中国历史地名词典》记载,安阳是经过四次迁移才到这里,考察安阳名源应从初始为据。最早记载安阳之名是《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即公元前256年,秦将王讫从唐,拔宁新中,更名安阳。《邺乘》载:“王讫攻邯郸不拔,引兵从唐拔宁新中,改名安阳。变宁为安,义相近矣。水北山南曰阳,其一在淇北故焉。”从这里看出,安阳原为宁新中,因为它在淇水北面所以改为安阳。“淇”即淇水。淇水在哪里?是淇县的淇水吗?显然不是。
民国《内黄县志续修清稿》一书记载,“《大名府志》载,卫河即水经淇、汤诸水所合流以出者也”。这里说卫河是《水经注》所说的淇水和汤水合流后的河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黄河故道。古黄河原流经汤阴、内黄、安阳界,后东折经内黄北去入海。古黄河断流之后,河道被卫河所占,所以淇水、汤水东流入卫水。史书又载,卫水经内黄、汤阴和安阳段称淇水。淇水在汤阴前故城之南东转流向内黄。又据明嘉靖《彰德府志》载:秦时安阳“故城在相州东南四十三里,近内黄县。其地在汉代已并入汤阴县。”汤阴前故城位于安阳东南方位,距安阳四十余里前故城与史书记载极为相似,前故城在淇水之北,故称“阳”,安阳的“阳”应由此而来。
隋以后,安阳改称相州,作为河朔重镇而雄踞豫北,虽然此后失去了作为都城的荣耀。但在北宋时期出了一代名相韩崎和民族英雄岳飞,小时侯听评书,刘兰芳介绍岳飞时说:河南相州汤阴县人云云……至今安阳许多地名还冠以相州,如安阳人耳熟能详的相州宾馆。到了金代明昌三年(1192)相州升为彰德府.元朝改为彰德路,明清复为彰德府直到民国。1909年,袁世凯隐居洹上,韬光养晦,以此发迹逼清室逊位。不过此公头脑发热,竟在民国革命大潮中当起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结果仅在位83天一命呜呼归葬安阳。这个意外却戏剧性的使安阳不仅成为中国第一都城,也埋葬了最后一个皇帝。
我的能力秀:http://www.wm23.cn/xuyonghong
我的微博: http://weibo.com/3617479363/profile?rightmod=1&wvr=6&mod=personinfo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617479363
我的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uc/55658262.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