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在中国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属于边缘学科,综合艺术,较之其它的石雕砚��,其制作更为艰辛。它取绛州汾河泥做原料,经特殊焙烧工艺制成的珍贵奇特的一个砚种。属于陶瓷却又有别于陶瓷,是界于陶与瓷之间的一种炻器。
绛州澄泥砚属于砚雕又复杂于砚雕,它不仅仅局限于雕刻,还需经采选泥料、澄细、淘沙除杂、制坯、烘干、装饰、烧制、细蜡、抛光等几十道极为复杂的工序。融物理、化学、雕塑、绘画、文字、书法、篆刻、造型设计于一炉,属于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澄泥砚应是属于陶又高于陶、属于刻砚又复杂于刻砚的综合艺术门类。无论其烧制难度、制砚难度均复杂于陶瓷与石质的砚雕。
由于泥料可塑性大,因而澄泥砚具有自己独特的雕塑风格:注重形象的塑造,讲究精雕细刻又不失古朴大方;质地细腻但又细而不腻,坚而不燥。由于制作工序繁多,因此在中国四大名砚中,它相对前三者更具一定的难度,更难制作,故也更为难得。要求研制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艺,更多的是“砚外功夫”:要懂得物理、化学、土壤、地质、陶瓷以及文物与考古,还要熟悉与精通造型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书法、篆刻、设计、色彩以及扎实的文学功底,深厚的艺术修养,娴熟的雕刻技艺等。要博览群书,从相关的艺术中汲取营养:竹木牙雕,金银玉器,书法字画,碑拓篆刻等等。“胸有文墨品自高”,否则,它只能是一种书画用品,而并非“艺术珍品”,自然会逐渐失去其艺术收藏价值。正由于种种原因,以至明末清初失传,留下三百年的缺憾。
绛州澄泥砚的制作需经过几十道工序。宋代的《贾氏谈录》和《文房四谱》中对澄泥砚的制作方法均有记载,古法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后,用绢袋盛之,口系绳再抛入河中,继续受水冲洗,如此二三年之后,绢袋中的泥越来越细,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然后“令其干,人黄丹团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再用黑蜡、米醋相参蒸多次。如此繁复的工序,使砚台坚如铁石。
随着时代的变迁,汾河的水流量和流速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后来澄泥砚的制作已不完全遵循古法。主要工序为:将采掘来的河泥放置在一个绢制的箩中过滤,滤出极为细致的澄泥,经过澄泥过滤、绢袋压滤、陈泥、揉泥、制坯、阴房晾干、雕刻、砂磨、入窑烧制、出窑、成品水磨等工序,一方砚正常运转得一年半的时间。产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一般一年烧10次到12次,装窑量在180到300之间。成品率受季节、风力、窑温、窑变等等因素影响较大,一般一窑的成品率在30%至40%之间,好的时候可以达到80%,不过这种情况很少。
绛州澄泥砚的生产以家庭作坊为主,忙时也雇用一些从事简单工序的人员,由于劳动量不是很大,除了少数工序为男性外,多以年轻女性为主,但烧窑等工艺则是作坊的主人亲自操作。
绛州澄泥砚以汾河下游的澄泥为原料,经过特殊的焙烧工艺制成。制作澄泥砚要经过采泥、过滤、沉淀、制坯、烘干、雕刻、烧成、细腊、刨光九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由于制工精细,使澄泥砚具有发墨快,墨水不容易干,不伤笔毫,便于携带的优点。
在造型艺术上,澄泥砚也别具一格。它十分注重图案和造型,雕刻形式多样,色泽典雅秀丽,显得极为古朴大方。现在澄泥砚已发展出近百种造型,种类繁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