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 组成。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小皮筏系用10多个羊皮袋扎成,适于短途运输,主要用于由郊区往市区送运瓜果蔬菜,渡送两岸行人等。羊皮筏子已有300多年历史,在兰州黄河用于运输,现在已成兰州黄河上乘坐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也是兰州民俗文化的遗产。2013年,湖南卫视推出的大型亲子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宁夏沙坡头站,第四期节目中,五组家庭坐羊皮筏子过黄河对岸,五个孩子分成两队找寻食材。
兰州市因黄河穿城而过,这独特的地域特征滋生出独有的水上运输工具———羊皮筏子。自2006年羊皮筏子被省文化厅正式确定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七里河区文化局又开始了羊皮筏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
皮筏分羊皮筏和牛皮筏两种。黄河流域的甘南、临夏、靖远等地牛羊成群,为制作皮筏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最初是用牛皮胎进行水运,以后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将牛皮袋捆在木排下制成皮筏,发展到后来,由于羊皮有材料多、制作简便、便于组筏、轻便、易充气、易搬运等特点,而兴起了羊皮筏子。[1]
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也是古代沿习至今的摆渡工具。[2]古代
劳动人民“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用。唐代以前,这种工具被称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杀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不再是缝合而成,故改名为“浑脱”。浑做“全”解,脱即剥皮。人们最初是用单个的革囊或浑脱泅渡,后来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而将若干个浑脱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皮筏”。它是黄河上游的主要运输工具。古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是指皮筏破浊浪,过险滩的情景。
中国的皮筏历史悠久。《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旧唐书.东女国传》:“以牛皮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传》:“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兰州羊皮筏子,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二月,据守兰州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判乱,西宁总兵官王进宝奉命讨伐时,曾在张家河湾拆民房,以木料结革囊夜渡黄河,大破新城和皋兰龙尾山;六月,王辅臣兵也造筏百余,企图渡河以逃,王进宝率军沿河邀击,迫使王辅臣兵投降。可见,至少在320多年前,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筏的读音是:发第2声。
兰州羊皮筏子由清光绪年间兴起,距今有300多年的历
史,传承不断。它是以兰州为中心的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皋兰县及省内的靖远县、永靖县、景泰县;宁夏自治区中卫县、青铜峡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和青海省的循化县等地的重要水上运输工具。它是以羊皮为囊,充气、扎缚,以木架捆绑而成,分为600个和460个皮胎的大型、360个皮胎的中型、330个皮胎的小型载货筏和13个皮胎组成的载人皮筏4种。其特点是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可谓“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羊皮筏子的驾驭根据筏子大小不同,由1名至8名筏工组成,由谙熟水性经验老到的“峡把式”掌桨领航,其他筏工统一听从号令。过去黄河水道既无水文资料,又无导航设备,运送过程十分凶险,所以形成了很多禁忌,如每次开筏前,筏客们都要沐浴净身,选好“黄道吉日”,然后杀鸡宰羊,祭祀河神或龙王,他们十分忌讳讲“破、沉、撞、没”等字眼,只许乘客称呼他们为“掌柜的”或“把式”,不许称呼“筏子客”或“航家”。路过一些“事故多发地点”时,禁止乘客询问地名,漂流途中每见河神庙或龙王庙,都要停下来进庙烧香磕头,祈求一路平安。[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