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面食。古代称“寒具”,是寒食节食品。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详细记载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寒具的制作方法。历代又有“粔籹”、“细环饼”、“捻头”等名称。用水和面,搓成细条,扭结为环钏形状,油炸而成。酥脆香甜,口感好。现为日常点心。安徽地区,每逢节日,则以此祭祖并互相馈赠。回族、东乡族也做馓子,配料、方法和汉族不尽相同。
sǎn zǐ ,一种用糯粉和面扭成环的油炸面食品。馓子,用面粉制成,细如面条,呈环形栅状。
馓子又称寒
具,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详细记载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寒具的制作方法。
对于寒具,通常的解释是,古人过寒食,一天早晚不动烟火,只能吃冷饭,而吃冷饭对人的肠胃又没好处,远不如油炸食品耐储藏,且不伤肠胃,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期间的快餐。既是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了。这类解释未必可靠,但是暂时还没有更可靠的解释。
关于寒具还有个典故。说是东晋时有个大将叫桓玄,此人附庸风雅,收藏了大量名贵书画,又爱显摆,每有朋友登门,就拿出来让人一同观赏。一日广邀宾客,大摆宴席,酒足饭饱之后,又取出一幅珍品请人品评。那天的饭食当中有寒具,桓玄的客人吃寒具就像我们今天吃麻花那样,用手抓着往嘴里塞,一顿饭下来,手上都沾满了油,当大家在桓玄那幅画(一说是书法)上指指点点之时,油印子就转移到了画上,好好一幅画给糟蹋了。桓玄心疼得要命,从此吸取教训,再请人吃饭一律不上寒具。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讲到寒具,说明寒具曾经活跃在南北朝时期;上述典故里讲到寒具,说明寒具在两晋也该是流行食品。沿时间的长河一路回溯上去,我们还能在遥远的周朝发现寒具的踪影———寒具在东周居然是宫廷主食之一。我们说东周已有寒具,只是根据文人的记载,而文人的记载常常离诗意很近,离事实很远。
俗语有"点心香,月饼
回乡馓子
回乡馓子[3]
美,回回的馓子甜又脆"一说。馓子是回族群众的传统食品之一。古称"环饼"、"寒具"。据史书记载始于北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民族节日,回族人家都要炸制馓子招待客人,馈赠亲[4]友。
制作方法是:将精面粉加入盐水糅合,反复搓压后,搓成粗条,抹上食用油放在盆中饧面。起油锅,待锅中油热时将制成环形的面条放入油锅中,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晾干,即可食用。馓子不仅造型独特,而且方便易制,如今不但回族家里广泛作,而且西北信仰伊斯兰教的其它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撒拉族等都有节日作馓子的习俗。馓子已成为回民团结和睦友爱 的象征,是欢度节日不可缺少的圣洁的食品。
回族馓子以宁夏回族的馓子为佳。宁夏馓子素来以股条细匀,香酥甜脆,金黄亮润,轻巧美观,而博得中外人士的赞誉。1985年,阿拉伯国家友好人士访宁夏在回族家中做客,对宁夏馓子给予高度评价。1982年西北五省烹饪比赛表演,宁夏馓子誉满西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