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执信文学成就

家乡区县: 淄博市博山区

赵执信是与蒲松龄、王渔洋齐名的孝妇河畔三文人之一,是清代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诗论家,书法家。赵执信富有才华,14岁考中秀才,17岁中山东乡试第二名举人。18岁中会试第六名,殿试二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23岁担任山西乡试正考官。25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篡修官兼预修《大清会典》。28岁,因在康熙佟皇后国丧期间观演洪升的《长生殿》传奇,被削职除名。削职还乡到他63岁,主要是他的漫游时期。他的足迹东至黄海,西至嵩山,南至广州,北至天津。长期的漫游生活,使他得以深入社会,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篇。1725年,63岁的赵执信结束了漫游生活,回到故里退居在博山城东关外的别墅-一因园中继续写作,至1744年逝世。享年83岁。

青年时期的仕宦、壮年时期的漫游、老年时期的隐居,这是赵执信一生经历的三个主要阶段。从积极向上爬,至受排挤跌下来,再到逐步深入社会,接近人民,这是赵执信一生所走的曲折道路。他的作品的现实性和人民性,他的现实主义和诗歌理论.正是在这样的经历遭遇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也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艺术遗产。

赵执信现存的著作有《饴山诗集》十九卷、《饴山文集》十二卷、《诗余》一卷、《谈龙录》一卷《声调谱》一卷、《礼俗权衡》二卷。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饴山诗集》和《谈龙录》。

赵执信的作品,在创作方法上,兼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他的诗歌以思路劖刻为主。表现在取材立意上:他善于用同一题材,表现各种内容;善于从旧题材中,翻出新的内容;善于通过普通事物,寄托大的道理。表现在诗歌语言上,他反对涂饰,力求淳朴。吴雯在《并门集序》称赞他的诗“直而不俚,高而不诡”。陈慕尹在《观海集序》称赞他的诗“自写性真,力去浮靡”,用质朴的语言写诗,能把诗写得清新峭拔,含义深刻,这是作者诗歌语言的特色。

赵执信是清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不仅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诗篇,而且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主义诗论。《四库全书•总目因园集》把赵执信与王渔洋两人的诗进行了比较。作了如下的论述:“王以神韵缥缈为宗,赵以思路劖刻为主。王之规模阔于赵,而流弊伤于肤廓;赵之才力锐于王,而末派病于纤小”。这个评语比较公允。

在清初诗坛上,赵执信是颇负威名的。《书目答问》把他列为清初诗家“各具一格,有独到无习气”的八家(吴伟业、冯班、王士祯、施闰章、毛奇龄、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之一,足见其在诗坛上的重要地位。1995年5月,淄博市博山区举行了全国首届赵执信学术研讨会,为赵执信学术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岳晓彤(2015-05-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