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好“八项规定”,财政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对2013年一般性支出统一按5%比例压减。重点是压减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及修缮支出、会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差旅费、车辆购置和运行经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等。 根据去年的决算报告,2012年中央行政单位的行政经费合计1028.52亿元,如果按今年5%的比例压减,压减的规模约为51.4亿元。但是,今年的节约额应高于这个数字。理由是,这里说的“一般性支出”是行政事业会计术语,主要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的经费支出,即各级人大及人大常委会的活动费用和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活动费用。这实际上与我们常说的“行政经费”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尽管这是一种理论上的分析,但我还是希望,除了国务院之外,其他的机关也能够进入这个“降费5%”的范畴。目前只是公开了政府机关的行政经费,其他的经费并没有公开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现实问题。
在我的印象中,最近的一次压缩行政经费5%,是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之后的5月2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中央国家机关2008年的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此后的三年都做了这方面的努力。比如,在2010年财政部要求,认真落实2009年各级党政机关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支出要在近三年平均数的基础上压缩15%,公务接待费用支出要在2008年基础上削减10%,因公出国境经费要在近三年平均数基础上压缩20%的要求。
此次再用此方略,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财政收入有点紧张的缘故。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为7.7%,财政收入增长率只为6.9%,打破了“财政收入长期持续高于GDP增长率”的神话。1-5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增速下降为6.6%。而3月份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算报告把今年财政收入增速定为8%,目前的状况明显低于预期,不这样做,预算安排好的一些民生任务要完成还是有困难的。
这次提出5%,也是有一定的数据依据的。从今年4月中旬起,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相关部门组成调研组,分赴9个省区市、11个部门和单位,召开30多场座谈会,并对31个省区市、53个部门和单位进行书面调研,最终得出《各省区市贯彻落实八项规定项目统计表》。该表清晰地反映出全省性会议次数、天数、参加人数,文件简报数量、种类、期数等内容。每一项科目都要求把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的数据与上年同期进行对比。可见,这个“5%”是一个实现得了的计划。
同时,这也是兑现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做出的承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都提出,2013年要在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基础上,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应收尽收,但要坚决防止收取“过头税”“过头费”,要切实厉行节约,严控一般性支出,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这些铿锵有力的表态,在此次“5%”中得到最为有效的体现。此外,过紧日子,也是专家们的呼吁。
中央机关做出了表率,地方怎么办?我想答案会是很简单的:很快,各级政府会相应做出5%的承诺,否则的话,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其实,老百姓都在等待这个“5%”,甚至10%。早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大家就在猜测:“八项规定”之后的第一个国家预算是不是应该有所表示呢?是该让行政支出来一个漂亮“跳水”。经济形势不太理想,这个“5%”肯定会出现。之所以不能太高,我想是在担心行政支出下降过多会对市场销售产生影响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