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源头在乡宁(2)

家乡区县: 山西省乡宁县

  其实我们注意一下乡宁的地理位置,就会知道它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乡宁县位于吕梁山的最南端,山西省的西南部,恰在徐旭生考察划定的范围之内。它处于汾河与黄河的夹角地带,中华民族的繁衍与迁徙不可回避地在此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如果夏墟是一个范围较大的泛指,乡宁无可置疑的亦在其中。即便是确指,也有许多值得我们追寻的东西。根据史书记载,商伐夏桀的具体经过是由豫东往豫西,再到晋南。我们先不说这种说法正确与否,但终归还是到了晋南。《史书·殷本纪》:“桀败于有戎之墟。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嵕,俘厥宝玉。”《尚书·汤誓》序曰:“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于桀战于鸣条之野。”也就是说陑之战失败后,桀向北逃到山西西南角的安邑境内的鸣条。《帝王世纪》:“桀败于鸣条之野……今有鸣条亭在安邑之西。”晋南地区本是夏族的势力范围,又是夏墟所在,夏桀逃往晋南安邑是合情合理的。关键是夏桀在鸣条又战败了,于是逃到了南巢,如《国语·鲁语上》:“桀奔南巢。”《帝王世纪》载:“(桀)奔于南巢山而死。”关于南巢的地望,当于鸣条不远。因此有些学者望文生义,认为南巢当在鸣条之南。如《淮南子·修务训》:“(汤)乃整兵鸣条,困夏南巢,……放之历山。”南巢是事实,历山却是衍义了。如果我们顾及以下当时的史实,就不会囿于这样的偏见了。当时商朝的主要势力在河之南,战败的夏桀向南逃不是自投罗网吗?逃于西的可能刚开始有,在鸣条战败之后,越过黄河不仅没有机会也不可能了。沿着汾河谷地逃窜,利于追击者而不是利于逃跑者。我们的历史学家在为夏桀安排逃窜之路时,恰恰忘记了北面的吕梁山。这条通向陕甘青内蒙最便捷、最安全、易守难攻,利于撤退的通道。其实,北逃的必然人们也注意到了,如史书记载夏战败之后,一部分夏族的同盟跟随桀的儿子獯粥向北方逃跑,成为北方匈奴人的祖先。至于他们究竟是怎样逃的却都含糊其辞了。(未完待续)

Vyanli(2015-05-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