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历史悠远,从古至今,已存在千年。
在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置北川县,唐太宗贞观八年(634)析北川县地置石泉县,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并北川县入石泉县。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于石泉县置石泉军,辖石泉、龙安、神泉三县,隶成都府路。南宋理宗宝佑三年(1255),石泉军迁治龙安县。元世祖中统五年(1264)升石泉军为安州,石泉县隶安州。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降安州为安县,石泉县直隶成都府。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石泉县改隶龙安府。1913年罢府、厅、州,以道辖县,石泉县隶川西道(次年该称西川道)。1914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且彼县设置在先,乃复名北川县。1950年1月北川解放,隶剑阁专区。1953年3月隶绵阳专区,1985年5月隶绵阳市。1987年,省人民政府批准“自1988年1月起北川按少数民族县待遇”。2003年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北川羌族自治县,同年25日举行自治县成立庆典。2008年5月12日,北川羌族自治县治所曲山镇因“5·12”大地震夷为平地。5月22日,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县府在安县安昌镇挂牌设立临时办事处。2009年2月6日,民政部同意将安县的安昌镇、永安镇、黄土镇的常乐、红岩、顺义、红旗、温泉、东鱼6个村划归北川羌族自治县管辖,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曲山镇迁至永昌镇。
自建县至2015年,已有1451年历史。
在历史的变迁中,由于北川人民民族上的独特性,也曾有一段鲜明的自治史。
50年代后,废除民族压迫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未进行民族识别,大量羌、藏民因其外表特征不明显而长期被视为汉族。80年代初,根据民族政策和羌、藏等少数民族的要求,陆续甄别、恢复其族别。县内相继建立了21个羌族乡和羌族藏族乡,占北川31个乡镇的68%。198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自1988年1月起北川按少数民族县待遇”,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2002年北川置3镇17乡,其中少数民族乡15个,占乡镇总数的75%。自1986年开始进行的争取建立羌族自治县的工作历时17年。
2003年6日,建立北川羌族自治县,使北川县成为截至2013年最年轻的民族自治地方,同年25日(农历十月初一,羌历年)举行了隆重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庆典。《北川羌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于2006年2月18日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2006年28日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自2006年25日起施行。《自治条例》的颁布施行,为北川县实行区域自治提供了法律依据,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得到保障,标志着北川县进一步享受国家的民族政策。
除此之外,北川还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北川是大禹故里,据史籍记载,北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夏王朝的创立者、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之地。唐代以前,县境就建有众多的大禹庙,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禹涎辰举行祭祀活动的民间习俗延续至今。到境至今仍保存着大量有关大禹的历史遗迹,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已成为华夏子孙访古探幽的圣地。1991年落成于禹里(原县城治城)的仿古建筑大禹纪念馆,已成为人们凭吊大禹功绩、缅怀大禹精神的重要场所;由全国各地大禹及夏文化研究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就设于此。先后编辑出版了《大禹史汇编》、《大禹及夏文化研究》、《海峡两岸大禹文化研究会论文集》等大禹及夏文化研究著作。
当然,北川也是中国红军的革命根据地。
北川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进入县境,在县内相继建立了两个县级苏维埃、5个区苏维埃、28个乡苏维埃,119个村苏维埃政权。苏区人民筹粮运粮,修路架桥,男女青年踊跃支前参军。为红军打通北川峡谷通道顺利西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北川参加红军运送物资西进未归者达3000余人。7月,红军离境,接踵而至的川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恶霸地主反攻倒算,杀人如麻。北川人口减少近半。北川人民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1953年11月,四川省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将北川确定为“革命老根据地”。
北川历史千年历史,给这座古羌古色的羌城增添了许多成熟的韵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