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泸州雨坛彩龙是四川省泸州市的汉族传统龙舞。盛行于明末清初。地处泸县、荣昌、隆昌三县交界的龙洞山上的雨坛乡,自古以来就有设坛耍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雨坛乡亦因此得名,雨坛彩龙也在民间作为吉利祥和的象征,口碑甚佳,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四川泸州雨坛彩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艺术被誉为"东方活龙"。
艺术特点:
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表演时,要求舞龙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显神色",人与龙的情感交融一体。表演中,龙与宝纠缠连绵,使观赏者不仅从中领略到巨龙夺宝的恢弘气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国龙鲜活灵动的生命情态及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雨坛彩龙龙体造型也别具特色,与当地建于明代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龙脑桥"的主龙头极其相似,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龙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龙身长30米,共13节,龙体浑圆灵活:龙尾是长于龙头的鲢鱼状,紧随龙身起伏摇摆,舞动之中颇含诙谐,富有情趣。
雨坛彩龙表演中套路丰富,在漫长的表演实践中,雨坛彩龙的传人们不断更新、丰富表演内容,形成了完整的表演套路和经典的动作造型,在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龙出洞"、"龙夺宝"、"龙拖宝"、"龙抱蛋"、"龙擦痒"、"龙叹气"、"龙滚宝"、"跳龙门"、"龙脱衣"、"龙翻滚"、"龙砌塔"、"龙背剑"、"太子骑龙"、"黄龙滚"等数十个动作,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人们对龙的想象。。整个表演以热烈并川味浓郁的锣鼓吹打乐伴奏,音乐紧密配合龙的表现情绪和动作速度,既有旋律的可听性,又增强了龙舞场面的恢弘气势。鉴于此,"雨坛彩龙"曾获得"东方活龙"的美誉。
活龙活现:
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表演时,要求舞龙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显神色",人与龙的情感交融一体。表演中,龙与宝纠缠连绵,使观赏者不仅从中领略到巨龙夺宝的恢弘气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国龙鲜活灵动的生命情态及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雨坛彩龙龙体造型也别具特色,与当地建于明代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龙脑桥"的主龙头极其相似,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龙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龙身长30米,共13节,龙体浑圆灵活:龙尾是长于龙头的鲢鱼状,紧随龙身起伏摇摆,舞动之中颇含诙谐,富有情趣。
彩龙点睛:
在2006年11月13日晚中国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联欢晚会上,胡锦涛亲自为泸州雨坛彩龙点龙眼,这是雨坛彩龙表演的颠峰之作。
晚8点整,北狮舞的旋律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准时响起。伴随着欢快的北方狮舞的音乐节奏,两条长长的金、银彩龙如腾祥云,在绚丽的舞台灯光映照下,显得华丽高雅,活灵活现。龙与宝的默契配合,鲢鱼状的龙尾紧随龙身起伏摇摆,再加上南狮的威武、北狮的灵巧,整个龙舞场面如行云流水般,显得舒畅淋漓,气势恢宏,庄重威严。当龙舞造型定格在“龙抱柱”的时候,对于诞生了民间艺术雨坛彩龙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泸州来说,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到来了。胡锦涛总书记在文化部长孙家正的陪同下沉稳地走到金龙面前,用饱蘸金粉的大笔,对雨坛彩龙的两只大眼,从左到右画了几个圈。然后,转过身来,在《爱我中华》的音乐声中,微笑着向激动的参会代表和观众鼓掌致意!
传承发展:
泸州雨坛彩龙历史悠久,是地处龙洞山的雨坛人设坛耍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圣物,曾多次参加全国各种大型庆典活动,并于1985年,被国家编入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新中国建立后,雨坛彩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曾参加四川省民间舞蹈比赛获得殊荣,并参加了在京举行的全国专业团体音乐舞蹈汇演。
以艺人罗银坤等罗氏兄弟为代表,构成了雨坛彩龙的传承人系统。在当代,这个传人系统大大拓展,不仅有一批青年人加入,而且重庆、铜梁、成都等地还派人来学艺,雨坛彩龙的流布区域由此得到了扩展。时下,雨坛彩龙同样面临新时代的挑战,急需建立保护和传承机制。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泸州雨坛彩龙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http://wm23.cn/liwanyang
梧桐子我代言的家乡:http://www.wutongzi.com/uc/93254836.html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543733817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2543733817/profile?topnav=1&wvr=6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