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勃朗” 蒋兆和

家乡区县: 四川省泸县

蒋兆和(1904-1986),泸州泸县人。少年随父学画,后替人擦炭像、画布景。1920年,他只身赴上海,先后以擦炭像、画广告、设计橱窗商标和服装等为生,开始自学西画。1925年他创作的油画《黄包车夫的家庭》处女作,受全国美术展览会的好评。1927年他结识徐悲鸿,不断得到徐的支持和帮助。次年,因参加美展的图案别具一格,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任教。1930年在上海美专任教。1932年淞沪抗战开始,他以笔作枪,参加临时青年爱国宣传队,赶制几十幅抗日宣传画,送到前沿阵地。特别是为抗日将领蔡廷锴和蒋光鼐画的肖像,鼓舞了上海军民抗日杀敌的勇气。
1936年到重庆,他目睹穷人的悲惨生活,创作了《卖小吃的老人》、《朱门酒肉臭》等数十幅水墨人物画。从此自辟蹊径,走上水墨人物画与民写真的艺术道路。1938年任北平私立京华美术学院素描课教授。此间他创作的《与阿Q像》成为以后许多画家塑造阿Q形象的典范。抗战期间,他创作的《拾煤核》、《流浪的小子》、《乞妇》、《卖子图》、《日暮途穷》、《耍猴》、《劫后余生》等作品反映沦陷区人民的悲惨情景,以两年时间画成一幅高2米、长26米的历史画卷—《流民图》。这是他一生的代表作,曾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展出,后失落。是中国极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人物画巨作,此画纸本,纵200厘米、横2700厘米。于1942-1943年创作于民族灾难空前深重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占区,此图原作后半部分已佚,只留有黑白照片。画面众多人物接近真人大小,成功地表现了一个哀鸿遍野、流离失所的流民景象,让人看后深受感染、震动。在技法上,蒋先生吸收了西洋画的一些手法,使人物更逼真、真实,但又豪不勉强、僵硬,而是融和中西。《流民图》全以毛笔、水墨画出,其形象描绘之具体、深刻,在现代绘画史上是鲜见的。传统人物画由于一味追求写意性,几乎公式化,近几百年来很少有深刻描绘现实的精品,蒋兆和的《流民图》遗补了这一空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现泸州博物馆的“蒋兆和艺术博物馆”可欣赏到《流民图》原作复制品,
从1950年起,蒋兆和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3年起,开始从事历史人物画,先后为屈原、张衡、李时珍、司马迁、杜甫、曹操等作了头像和肖像画。有的被制成特种纪念邮票,有的印成单幅画发行。1957年赴苏联参加现代中国画展览会,被誉为"中国的伦勃朗"、"东方的苏里科夫"。他潜心于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和研究,著有《国画的造型规律》等书。建立起一整套中国画专业的素描和水墨人物画造型基础课的教学体系。以后,他把水墨人物画的技巧概括为:有准有则,形神特征,尽精刻微,动笔施墨。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身心遭受折磨,被迫长期辍笔。1977年后,再执教,重作画。晚期作品有《祖国江河大地永远怀念您》的周恩来、朱德像,李白、白居易、诸葛亮、李清照等10余幅历史名人肖像。1986年4月15日病逝。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http://wm23.cn/liwanyang

梧桐子我代言的家乡:http://www.wutongzi.com/uc/93254836.html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543733817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2543733817/profile?topnav=1&wvr=6

liwanyang(2015-05-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