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水上婚嫁,婚嫁过程形式繁复多样,讲究礼仪;它与居住的水环境不可分离,有明显“水”的特征;它与沙田民歌艺术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门区地处黄杨山周围和珠海口的磨刀门、泥湾门、鸡啼门、虎跳门及厓门。这里河涌纵横,有广阔的沙田与滩涂,自古以来是疍家人打鱼和耕种谋生的家园。水上婚嫁风俗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它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水上婚嫁融合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以船为交通工具,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亲友等情节上,以歌唱贯穿整个婚嫁活动的全过程。水上婚嫁的出现,对促进平民百姓的仁爱礼仪、衣着服饰、家居陈设、民歌创作都是一次检阅,它欢庆、祝福、谐趣和真诚的文化魅力影响着珠江三角洲整个沙田区。
斗门水上婚嫁作为民间婚俗.经过几百年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富有水乡地方特色的风俗文化,尤其是水乡居民婚姻风俗特色,婚嫁礼仪独具特色。水乡人嫁娶礼仪颇为讲究;有互赠定情信物;新郎“望高堂”,拜席、拜钱盒和梳头;新娘出嫁“哭婚”,“上头”;水上“花船”迎亲;过门“拜祖”、敬“过堂茶”;夫妻“拜灶君”、“回门”等,部分礼仪延续至今。
斗门水上婚嫁作为民间婚俗,于2007年3月29日公布为珠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1月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14日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