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县级市,隶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长江清江上游,邻接重庆市,临近长江。北部为利中盆地,清江自西向东横贯利中盆地,平川大坝与山地丘陵镶嵌两岸。因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四周有齐岳山、寒池山、石板岭、马鬃岭、麻山、钟灵山、甘溪山、佛宝山环抱。东西宽92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602.1平方公里。
利川市辖2街道办事处、7镇、5乡。截至2011年,利川市总人口90.6万人,总面积4602平方千米。政府驻都亭街道。
利川市2009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建制沿革编辑
[图片]利川地图古为廪君国地。周属巴国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胊忍县地。
三国初属荆州建平郡。蜀汉建兴八年(230),置南浦县,属巴东郡。晋、宋、齐、梁因之。北朝北周置盐水县,为亭州资田郡附郭县。
隋开皇初,废郡存州、县。隋大业初改亭州为庸州,置清江郡,盐水为庸州清江郡附郭县。唐省庸州入施州,改清江郡为清化郡,省盐水县入清江县。五代仍唐之旧。
宋,复改清化郡,隶夔州路,清江县下置都亭乡,为今利川县地。南宋,县南属龙渠县地。元,废郡,以施州隶夔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并清江县入施州,二十五年复置清江县,以附都亭乡蛮洞置施南宣抚司、忠孝安抚司。明玉珍据蜀,置忠路宣抚司。
明立施州卫领所及诸土司,境内为都亭里及施南宣抚司、忠路安抚司、忠孝安抚司、剑南长官司;嘉靖中置上、下支罗二百户所;天启中置沙溪宣慰司。清,废指挥、千百户,设流卫。康熙四年(1665),改沙溪宣慰司为宣抚司,改剑南长官司为建南长官司,余都亭里及施南、忠孝、忠路诸司如故。雍正六年(1728)裁施州卫,领于巡荆道归州。
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以施南、忠孝、忠路、建南、沙溪5土司、上下支罗及原恩施县之都亭里地为利川县,隶巡荆道施南府。
民国初,属湖北省荆南道,后改施鹤道,废道后直属省。民国十七年(1928)属鄂西行政委员会。二十一年(1932)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14日,利川解放,隶属湖北省恩施专区。
1970年属恩施地区。
1983年撤恩施地区,建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隶鄂西州。
1986年建利川市,仍隶于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利川市隶属于该州至今未变。 地理环境 利川市位于鄂西南隅,地处巫山流脉和武陵山北上余支交会部,为清江、郁江发源地。境内万山重叠,沟壑纵横,道路崎岖,关隘四塞,历为楚蜀屏障、军事重地。地跨东经108°21′~109°18′、北纬29°42′~30°39′之间。东与恩施市接壤,南与咸丰县毗连,西南与重庆黔江区、彭水县相邻,由西至北依次与重庆石柱县、万州区、云阳县、奉节县毗连。[3] 地形
利川市,属云贵高原东北的延伸部分,地处巫山流
[图片]利川田园风光脉与武陵山北上余脉的交汇部,山地、峡谷、丘陵、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川相互交错。钟灵山-甘溪山-佛宝山呈东西走向,横亘于市境中部,将全境截分为南北两半。
南部山高坡陡,沟谷幽深,地形复杂。齐岳山为境内最大山,成为鄂渝边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寒池山为境内最高山,海拔2041.5米。东南星斗山-人头山-雷音山与西南挂子山-大木峰-九条岭环绕东南、西南边境。西南部郁江出境处河涌为境内最低点,海拔315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