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路——1895年《马关条约》辟沙市为通商口岸后,日、英等帝国主义列强在此设租界、开洋行、建码头,故俗称“洋码头”。解放前正式名称为交通路,系取地外水陆交通要道之意。解放后因其南临长江而更现名。·胜利街——原名九十埠街,俗称“九十埠”。早年,此街建筑在靠近长江的古寸金堤上,因岸边多埠头而得名。至迟在清末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街道。后因商店铺面日多,名称遂演变为“九十铺”。日伪时期日本军国主义者将之更名为兴亚街,意为“振兴亚洲”,含“大东亚共荣圈”之意。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用蒋介石的名字更名为中正一、二、三街。解放后,人民欢庆胜利,遂有今名。
·洪家一巷——原名洪家巷,系以姓氏得名。相传为明末乡宦洪文杰故里。一名“乔务巷”,“乔务”同“轿务”,系以行业命名。1937年开拓中山路时,此巷被截为南北两段,北段即此巷,南段为洪家二巷。1967年曾因桂家巷更名为红旗巷派生更名为红旗一巷。1973年复为现名。
·武宣巷——原以裴、刘两姓氏得名为裴刘巷。后以明代乡宦刘大武在巷内修建之香火庙“五显庙”(已毁)更名为五显庙,“五显”继以谐音转为“武宣”,遂有武宣庙、武宣巷之称。1967年更名为建设巷。1973年复为今名。
·同福里——原名“洋巷子”,原系国民党军阀徐源泉公馆的一个通道,外人不准通告因而被人愤而称之。1936年徐源泉下野后,此巷成为公共通道,遂得名“同福里”(含“同享幸福”之意),并沿用至今。
·中山横街——原名巡司巷,因清代在此设过巡检司之故。1935年中山路峻工后,因此街垂直于该路,故名中山横街。
·解放路——清代因驻有巡司衙门而称巡司衙。1931年取意“三民主义”改称三民路。1949年为纪念沙市解放而更今名。
·新沙路——原为殷家巷街。1935年开拓成马路,并经国民党军阀徐源泉的别号命名为克成路。解放后,取建设新沙市之意而更今名。1967年曾改称革命路,1973年复名新沙路。
·纯正街——街内原有一祠名“纯正堂”,系为纪念明代宰相张居正所建(今已毁),故此街原名纯忠街,今名纯正系由纯忠演变而来。
·迎禧街——因其北端原有沙市土城之迎禧门(已拆除)而得名。忠诚街原名忠臣街,系纪念“明永乐中兵部尚书安南靖节谥节公刘僬”而命名,历史沿用。
·兴安巷——原名赤帝宫巷,以巷内“赤帝宫”得名。1946年以美好愿望改名为兴安巷。1967年更名为新卫巷,1973年复为今名。
·青莲巷——又名青莲阁,相传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巷居住,因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故名。别名金钱巷,以巷口石板上刻有铜钱而得名。1967年曾更名为青年巷,1973年复名。
·公安巷——原名官殿巷,系以巷内原有之官殿庙得名。1946年以美好愿望更为现名。
·长春巷——原名莲池寺,系以巷内原有之莲池寺得名。解放后取“四季长春”之意更为现名。
·望亭巷——原名刘公巷,又名刘大人巷,俗称刘大巷。1967年,以在此巷内能望见“荆江分洪纪念亭”更为今名。
·新风巷——原名孝子巷,系为纪念明代孝子张廷贵而命名。1967年取“破旧习,立新风”之意更为现名。
·荆堤巷——清末民初,因地处巡司衙门南侧,曾得名新巡司巷(相对老巡司巷而言),抗战胜利后改名为群治巷。1967年更名为荆堤巷。
·桂香街——原名孝廉街。后因此街西侧原三清观道士植有大片桂树而得名。1967年更名为东升巷。1973年复为现名。
·惠工街——原名天后宫,系以此街南侧原有古庙天后宫(今惠工街小学校址)得名。1935年,因木、竹、漆器手工作坊多聚于此,改名惠工街。1967年更名为全胜街。1973年复为现名。
·崇文街——原名丝线街,系因往昔此街多设丝线作坊和包头店铺之故。后因此街建有“文昌宫”而更名为崇文街,寓意崇尚文化。1967年更名为红卫街。1973年复为现名。
·觉楼街——原名城隍庙,系以其东侧原有城隍庙而得名。1928年在城隍庙遗址上修建“觉楼”一座,每日鸣钟报时,故更名为觉楼街。1967年改名为灭资街。1973年复为现名。
·梅台巷——因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兵部侍郎张可前曾在此筑台植梅,故名。又名截路巷,谐转为接路巷。相传三国时期,蜀将赵云曾在此拦截孙夫人,夺下刘备的儿子阿斗(刘禅)。亦名借路巷,传说蜀将张飞曾在此借路往返于东吴。1967年曾更名为劳动巷。1973年复名。
·中山后街——原名夹贵街。相传,明代此街住有父子二人,因连中进士而成为达官贵人,故名“夹贵”。1935年以中山路派生命名为中山后街。
·新民街——原名秦家坊,系因此街近旁原有一口水塘(已消失)之故。1943年前后改名为新民街。1967年更名为先锋巷。1973年复为现名。
·喜雨街——原名龙堂寺,系以其北端原有古庙龙堂寺而得名。1935年拆庙时,恰逢大雨,人们以龙喜雨,遂有今名。1967年更名为要武巷。1973年复为现名。
·和平街——原名横刘家场,系以刘家场派生得名。1945年抗战胜利后更名为和平一巷(李公桥则为和平二巷)。1953年更名为和平一街(和平二巷则为和平二街)。1959年和平二街扩建为江汉路的一段后,和平一街遂被取消序数成为和平街。
·裕民街——原名古塘街,由一古塘(已消失)得名,讹称“裤裆街”。1949年,取人民向往富裕之意更名为裕民街。1967年更名为兴无街。1973年复为今名。
·平安巷——原名龙门巷,因在古龙门河(即便河)东侧之故。又名接龙巷,相传三国时期,刘备与孙夫人自东吴返回荆州城,诸葛亮曾率领文武官员在此迎接。1946年更名为平安巷。1967年更为为八一巷。1973年复为现名。
·大赛巷——原名大寨巷,系以元代修筑之大寨门得名。明代因附近成为武士跑马射箭的场地,大寨门更名为大赛门,大寨巷随之更名为大赛巷。1967年曾更名为学农巷。1973年复为现名。
·杜工部巷——名杜甫巷,清代定为今名。相传唐代诗人杜甫曾寓居此巷,因杜甫曾充当过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府参谋校检工部外郎,人们尊称他为杜工部,故有此巷名。后讹称都府巷、豆腐巷。《沙市志略》称:“杜工部巷在三府街。旧名杜甫巷,今更正。按工部《年谱》:大历三年(注:公元768年)戊申正月去夔出峡,三月至江陵,秋移居公安,冬晚之岳州。流寓旧迹门巷以名,俗讹称都府巷”。1967年曾更名为立新巷。1980年11月复名。
·新长巷——原名“新场口(子)”意为新辟市集。清代谐转为新长巷(“长”为“场”之谐音)。1967年曾更名为红光巷。1973年复为现名。
·青杨巷——远在南北朝时代,即有此巷。名称由来,无从考证。或以往昔巷内植有杨树得名;所谓“杨柳青青”,寓有绿树成荫,生机勃勃之美好愿望。1967年曾更名为前进巷。1973年复名。
·红门路——系古章台巷别称,意为正对章华寺朱漆红门。另有洪门路、黉门路等别称。
·民主街(沙市区)——清代称“直刘家场”(顺江曰直)或“下刘家场”(以东为下),系以刘家场派生得名。1934年改名为五权街,取“五权宪法”之意。解放后以人民当家作主之意更名为民主街。
·得胜街——位于荆州城大北门外,原名北门外街。1949年改为得胜街,1967年更名为丰收街。1973年复名得胜街。
·民主街(荆州区)——原名玄帝宫、狮子庙,1946年合并命名为中山街。1949年改为民主街头,1967年更名为立新街,1973年复名民主街。
·张家一巷——原名张家巷,亦名张家大巷,因明代天顺年间(公元1458年左右)刑部主事张信曾在巷内居住之故。“大巷”是相对于其后的“小巷”而言。后以序数命名为张家一巷。1967年更名为民主一巷,接着又更名为“援越”一巷。1973年复为现名。
·回澜巷——历史沿用名称,又名“倒口”。因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荆江大堤在此溃口,故名。后以此巷建在溃口时“狂澜回旋”之处命名为回澜巷。
·三义巷——以巷内三义庙(已拆去)得名。1967年更名为友谊巷。1980年11月复为今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