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邵公堤

家乡区县: 江苏省盱眙县

明万历五年(1577年),巡按御使邵陛在淮河岸筑护城堤,长720丈,高1丈,阔8尺,名曰邵公堤。

明,潘季驯《申明修守泗堤工完疏》记:“欧阳修先春亭记有云,景佑三年泗州张守问民,之所素病而治,其尤暴者曰,暴莫大于淮。越明年春作城之外堤,髙三十三尺,则泗城之藉,于护堤者久矣。堤高三十三尺,则水之高可知矣。而岁久浸废前功尽毁。万历五年间,巡按御史见任刑部侍郎邵陛,筑堤为护甃石,为坚泗民,恃以为安者。十五年矣至,今名其堤为邵公堤。”“风雨淋漓,车马蹂躏,臣于受事之初,躬往视之。”

明代治水专家潘季驯,采取“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河方针,大筑黄河两岸堤防,堵塞决口,束水攻沙,同时修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经过这次大规模治理后,河床不断淤高,人为抬高洪泽湖水位,黄河两岸决口增多,淮河受灾极其严重,两岸人民饱受洪水之苦。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间,巡按御史见任刑部侍郎邵陛受命,在泗州城外主持增筑防护泗州城和明祖陵的砖石堤,堤长720丈,阔8尺,高1丈,邵公堤建成后,成为古泗州城的防洪利器。万历20年(1592年),潘季训第三次出任总理河道时,视察该堤,并被命名为“邵公堤”。泗州城和盱眙人民为感恩邵陛,在泗州城内建邵公祠,立碑纪念。邵公堤虽然换来泗州城暂时的太平,但其结局已注定难逃淹没的厄运。

如今,邵公堤早沦为乡间公路,横亘于田野和淮河间。淮河与邵公堤,昔日相依相伴的“患难朋友”,一个风采不减浪涛依旧,一个却黯然无语长眠乡野,时间的魔掌和上天的造化,这般无情沉淀着过往,我们用虔诚的双手拾起这沉重的记忆。

《盱眙清史稿》邵公堤建筑图

西陵(2015-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