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一向是北方人喜爱的食物,故而也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做法。作为主食,面食文化也一直受到大家的青睐。直至今日,大家仍能看到许多传统的制作方法。
1.大刀面
大刀面又称“长寿面”,其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切面的刀大得出奇,所以称为大刀面。大刀面起源于宋朝,发源于盛产小麦的兰考县,相传清朝乾隆皇帝过生日、慈禧太后祝寿,大刀面都曾作为长寿面进贡。
大刀面所用面粉是特制精白面粉,做时用鸡蛋清和面,醒面72小时后,用两个擀面杖擀成面皮儿,然后用长1米、宽17厘米、重两公斤的大刀切出薄如纸、细如线、筋而不断的面条。煮出来的面清香、松软,光滑、爽口,广受人们的喜爱。
2.浇汤面
浇汤面正宗之地在陕西乾县、永寿、扶风、武功交界的地方,尤以店头镇仪井镇地区为最。浇汤面是世上少有之美食,过去只有在结婚丧葬的重大日子以及过年时才有的吃。
浇汤面的来历可追溯到姜太公时期,话说姜太公从西歧起兵时,在如今的周公庙捉到巨蛇一条,大喜,犒赏三军。到了乾县肉没了,菜也没了,只剩肉汤,便将肉汤用大锅煮,加入佐料,盐,醋,辣子,剁碎的菜叶,经熬制的汤奇迹般的香飘十里,再将面煮好,浇上熬好的汤,这便是浇汤面的前身。
3.捞面
捞面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面食品种,大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多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在不同的地方名称有些不大一样,有叫河捞面的,有叫床子面的,有叫饸饹面的,还有叫压河捞或叫轧河捞的。
制作河捞时,有专门压河捞的工具,称为“河捞床”。床身用粗壮而弯曲的木料制成,中间有一木芯可上下穿动。将河捞床架于锅上,把和好的面搓成长圆形,沾水后放入河捞床坑内,木芯置于洞口,然后按住河捞床的床把用力挤压,将面从小孔中压入开水锅中,煮熟后从锅里捞出再浇上不同口味的臊子即可食用。
4.翡翠面
即菠菜面,陕西的一种汉族特色面食,是融合菠菜粉与面粉制成的挂面,不仅有菠菜的营养,也融合了石磨挂面的营养。石磨在低速运转的过程,不产生高温,保留了小麦原有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B1、B2等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E的含量是普通面粉的18倍,并且含有适量的麦麸和小麦胚芽油,可谓营养丰富。
5.龙须面
龙须面为汉族面食,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是一种又细又长、形似龙须的面条。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有吃龙须面之俗。今已为居民普通食品,常年食用。相传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厨师,在立春吃春饼的日子里,做了一种细如发丝的面条,宛如龙须,皇帝胃口大开,边品尝,边赞赏,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从此,这种炸制的细点便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点心。由于抻面的姿势,如气壮山河一般,抻出的面细如发丝,犹如交织在一起的龙须,故名龙须面。
6.烩面
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兼而有之的传统美食,有羊肉烩面、三鲜烩面、五鲜烩面等多种类型。烩面的精华全在于汤,下面时,锅内放原汁肉汤,将面拉成薄条入锅,上桌时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前患寒病落难于一回民农院,回民母子心地善良,将家养的麋鹿屠宰炖汤,做面条为李世民解饿。李世民吃后精神大振,寒疾痊愈,于是策马谢别。即位后,李世民派人寻访回民母子,又命御厨向老人拜师学艺。后取山羊代替麋鹿,其口感滋味和医用价值都未曾降低。
面食文化源远流长,面食的种类也是花样繁多,吃面的同时,也将“面文化”一并吸收。不知您看完了这些面是否想逐个尝尝鲜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