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站决策

家乡区县: 孝感市大悟县

1989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到湖北省视察,省委书记关广富介绍革命老区大悟县的情况,提到宣化店时,他老人家说道:“啊!宣化店,我知道,还住过两夜呢。”后来,我们走访知情人得知,他老人家住过的地方不是宣化店,而是宣化店南边约5公里的黄陂站(今黄站镇)王家塆。
  黄陂站,地处鄂豫两省边陲,与黄安、新县接壤。它四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烟树苍苍,(武)汉信(阳)公路穿境而过。自古为南北交通之要冲。
  自1946年6月26日“中原突围”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英勇奋战,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整个战场出现了有利于解放军的局面。此时,党中央、毛主席果断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英明地把战略进攻的矛头选定在大别山区。
  1947年6月21日,刘伯承、邓小平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决策,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二、三、六纵队13万余人(通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创建大别山及中原根据地。6月30日夜,刘邓大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随即发起了鲁西南战役,问鼎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28天艰苦激烈的连续作战,刘邓大军先后歼灭敌军四个整编师师部、九个半旅六万余人,迫使敌人急忙从西北、山东和中原等地抽调七个整编师十七个半旅向鲁西南驰援,从而打乱了敌人的战略部署,为挺进大别山开辟了通道。8月7日,刘邓大军分三路突然南进,11日越过陇海铁路,以锐不可挡之势,通过黄泛区,越过了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重重自然障碍,战胜了国民党数十万大军一次又一次的前堵后追,于8月27日进入大别山北麓潢川、固始等地区,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后,又经过广泛发动群众和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共歼敌3万余人,先后建立了8个地委、33个县民主政权,地方武装3万余人,形成了以大别山为中心,方圆数百公里的根据地,初步完成了在大别山区的战略展开。
  刘邓大军迅速在大别山区站稳脚跟,使国民党当局极为恐慌。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蒋介石既怕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立足生根,又怕这支大军渡江南下或越大巴山入川,于11月中旬,连续在南京主持召开了“华中六省联防清剿会议”和“国务会议”,宣称“国军现在的战略,在华北、东北仅控制北(平)宁(沈阳)、平绥两铁路线,将集中兵力消灭华中‘共匪’(指刘邓大军)”。急忙下令成立“国防部九江指挥部”,由国防部部长白崇禧兼任主任,直接掌管豫、鄂、皖、赣、湘五省军政大权,企图以所谓“总体战”与我争夺中原,并调集14个整编师33个旅的优势兵力,于11月27日开始,对大别山展开全面围攻,与我争夺大别山这一战略要地。与此同时,国民党还利用各地土顽、恶霸地主,恢复和加强保甲制度,采用日本侵略者惯用的“三网(谍报网、公路网、碉堡网)政策”和“三光(烧光、抢光、杀光)政策”,到处抓丁抢粮,捕杀革命干部,制造无人区,企图割断人民群众与刘邓大军的联系,置刘邓大军于死地。
  面临骤然严峻的大别山形势,刘伯承、邓小平先后两次发电各解放区和部队,要求进行广泛深入的动员,务必使全体军民了解,此次敌人对大别山疯狂围攻是“垂死挣扎的表现,并不可怕。”号召全军“坚持打敌”、“不怕伤亡”,彻底粉碎敌人的进攻。
  遵照中央指示,刘伯承、邓小平率总部于12月上旬到达黄安七里坪地区。12月10日上午,又率总部急行军来到交通便利、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黄陂站。下午3时,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张际春、李达等中原局和野战军首长在黄陂站祠堂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制定下步反“围剿”战略部署。会议分析认为敌在大别山布置的兵力有33个旅,近80个团,而我军因连续作战,消耗大,补充少,总兵力只9万余人,且普遍缺乏弹药、粮食,敌我力量悬殊;我中心区山高路窄,回旋余地小,不便于大兵团机动作战;加上粮食供应困难,也不宜集中过多的部队打大仗。因此,会议制定了内线坚持、分兵向外、内外配合、寻歼弱敌的方针。内线坚持是以主力二、三、六纵队结合军区武装和民兵,利用大别山复杂地形,实行机动,开展内线反“扫荡”,实行以小的战斗和游击战打击和牵制敌人。分兵向外是令一纵队和新到的十纵、十二纵跳到外线,分别向桐柏、江汉和淮西进击,在大别山外进行战略再展开,以拖散敌人,扩展根据地,威胁敌人后方,从外线箝制敌人。为了缩小行动目标和便于指挥各分遣部队作战,会议决定将中原局和野战军司令部分成前后两个指挥所。刘伯承司令员、张际春副政委率后方指挥所(野战军总部机关大部)计900人,随一纵队北移淮西地区;邓小平政委、李先念副司令员和李达参谋长,率前方指挥所500人,留在大别山地区开展反“围剿”斗争。当日傍晚,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中原局和野战军司令部1500余人来到黄陂站西北约3公里的王家塆。
  当时的王家塆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百十来人,塆前是一片冲田,塆后及四周是茂密的树林。塆前的一条“猪大路”南通黄陂站,北抵宣化店,是沟通鄂豫的主干道。当天晚上,部队便露宿在王家塆四周的丛林中,司令部借宿在塆中几户穷人家中(2005年6月3日,笔者到王家塆调查,74岁老人王应申、75岁老人王金朝证实)。
  11日,刘伯承、邓小平来到王家塆对面的跑马岭上,向在这里集结待命的中原局和野战军司令部官兵,传达了黄陂站会议精神,部署和交待了今后的工作和战斗任务,勉励大家继续发扬我军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粉碎敌人的围攻阴谋。
  黄昏时分,暮色降临。刘伯承、邓小平分手的时刻到了。这一对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的战友,在南征百战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为了大别山的战略坚持,粉碎国民党的围攻,不得不暂时分开。这一别,他们将天各一方,前途未卜,也许再也不能相见……两位首长顶着刺骨的寒风,默默地缓缓地走在“猪大路”上。来到跑马岭一处地势较高的小土包上,并肩站在那里,眺望着远方。他们就这样站着,仿佛时间凝固了。伫立良久后,转而相互默默对视着,谁也没有说一句话,却又像是道尽了千言万语。最后两双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随后两人又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眼角都闪动着泪花。
  “司令员,珍重!”邓小平哽咽着说,同时右手举过头顶,向刘伯承司令员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刘伯承还以军礼,高声地说了声:“再见,政委!”
  然后,两位首长跨上各自的战马,在王家塆农民、老共产党员王明福、熊厚言等向导的带领下,刘伯承率后方指挥所和一纵队朝宣化店方向北去;与此同时,邓小平率前方指挥所向东挺进。
  刘伯承、邓小平分手后,根据黄陂站会议总体的战略部署,刘伯承率一纵和后方指挥所经宣化店连夜转出大别山,在外线的桐柏、淮西、江汉地区,英勇地同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战斗。几乎天天都在打仗,有时一天几战,于12月中旬,跨过淮河挺进淮西地区,与豫皖苏地区军民紧密配合,实施战略展开,创建了豫皖苏根据地,使之与大别山根据地联成一片。十纵和十二纵也先后西越平汉铁路,分别向桐柏、江汉两地区挺进,实施战略展开,迅速开辟了桐柏、江汉根据地,胜利完成了吸引多路强敌并将其拖疲拖困后歼灭的艰巨任务。
  前指在邓小平政委的率领下,坚持大别山内线作战,以英勇顽强的精神,积极投入艰苦的反“围剿”斗争。在落雪盈尺、天寒地冻的严冬腊月,我军严重缺粮缺鞋,经常是数日不得一饱,赤足踏冰趟雪。但广大指战员发扬人民军队英勇无畏、坚忍不拔的精神,不顾疲劳,冒风雪,忍饥饿,耐痛苦,坚持日日夜夜的大周旋和机动歼敌,有时以一个旅甚至一个团、一个营打游击战,广泛扰敌、疲敌、袭敌,断敌供应线。采取以小吃大,以快打慢,避实击虚,避多击少,不断拖疲和消耗敌人,始终坚持在大别山区。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战斗。至12月底,先后收复了太湖、金寨、岳西等11座县城,歼敌两万余人,取得了内线坚持的重大胜利。不仅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在中原的防御体系,粉碎了国民党围攻大别山、消灭中原局和中原野战军的阴谋,而且使鄂豫皖、豫陕鄂、豫皖苏三块新解放区联成了一片,为最后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会议上说:人民解放军打到国民党统治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在这个历史转折中,黄陂站军事会议上制定的战略方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未闻花名(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