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苗族踩鼓舞

家乡区县: 贵州省镇远县

金堡乡乡情概述: 金堡乡,据著名的《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野羊塘将军大战,歌舞地酋长劫营》中的苗族大本营是金狗洞,即现在的金堡。据明代《一统志》记载:金堡原名“金狗洞”,后改名为金堡,沿用至今。
金堡乡位于东经108°23′—108°33′之间,北纬26°56′—27°01′之间。位于镇远县南部,东与三穗县响水乡得滚马乡接壤,北跟本县舞阳镇的两路村(原两路乡)和茅坪村相接,西与施秉县马号乡毗邻,西北相邻涌溪乡鼓楼坪村,南部紧挨本县金堡乡石桥村。全乡总面积179.27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在金凯村,距离县城22公里。
金堡乡现辖辽家坳、冽洞、秀地、溪头、羊满哨、金凯、贵界、松明、绞巴、爱和共10个村,160个村民小组、22056人,乡内共有10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3389人、苗族9660人、侗族8902人、土家族43人、布依族27人、壮族12人、仡佬族8人、彝族5人、白族1人、穿青族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85%,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的典型少数民族乡镇。
金堡乡属本县南部低中山切割亚热带山区河谷,最低海拔740米,为绞巴村困牛组与三穗县塘冲交界处河床,最高海拔为爱和村的搞咬坡山1238.2米。
地貌:金堡乡行政区图像一朵盛开的梅花。北部山脉向南伏高伏低倾斜至绞巴河谷地段,过去传说,头到吉祥寺,尾到白鸡坡,如一条游龙横卧其间。西南部山脉向东连绵起伏,山峰一座接一座耸入云端。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镇远苗族踩鼓舞

镇远苗族踩鼓舞,2007年5月29日,被公布为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黔东南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12月30日,被公布为镇远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踩鼓舞是金堡乡苗族群众大型社交场合礼仪交流、情感表达的最好方式。其中很多苗族阿哥阿妹们就是通过跳踩鼓舞而结识、恋爱、结婚的。鼓是苗族先民祭祀活动必不可少的礼器,也是苗家人娱乐活动的中心象征物。相传苗家先人央金在大箐山砍柴,听到密林深处传来阵阵清脆的声音。央金寻声找去,原来是“稿纠豆”(啄木鸟)啄树的声响。他回寨后就模仿那个节律敲鼓,寨中乡亲听到悦耳的旋律鼓点,便情不自禁地围在一起舞蹈起来。从此以后,聚会欢庆时人们总要合着鼓声围圈舞蹈,并在舞蹈时用模拟翻山越岭、前行后退、选择路线等,来描述民族迁徙流变的历史信息。爱和大寨有一个圆形的舞塘(池),当跳舞的时候,在舞塘中心放置一个圆形锣鼓,一人敲锣鼓,其他人伴随着锣鼓声和苗族飞歌翩翩起舞。酒后的主客们相邀着进入踩鼓场,踩鼓场内,主客几百人手拉着手,围成一圈又一圈,欢快地跳起踩鼓舞,一边跳、一边唱,舞步随着鼓声的时高时低而时快时慢,步态轻盈,舞姿优美,场面壮观,年轻的姑娘们手捧装满酒的牛角,不时敬给跳舞的客人。参舞者以场地中心的锣鼓为圆心,在鼓声节律中循反时针方向踏步走舞。舞步稳沉而又激越,欢乐而奔放。苗家少女配饰着华丽的盛装和银饰在阵光下裙袂飞扬,将苗家人豁达、率真的传统精神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整个踩鼓场上歌声、笑声、呐喊声响成一片,狂欢至极。而此时,打扮得潇潇洒洒的苗家阿哥们和梳妆得漂漂亮亮的苗家阿妹们早已相约在大树下或田埂边对唱起了情歌,交流起了感情。下午,“吃新节”接近尾声时,客人告别、准备返程,寨上的男女老少又象迎接客人时一样,吹着芦笙,燃放鞭炮,依依不舍送客人返程。公元995年,爱河苗族祖辈被选派到宫庭演出,其歌舞轰动宫庭,载入国史。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在巨著杰作《儒林外史》胜赞镇远县为歌舞地。爱河是歌舞地发源地。1964年10月,在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荣获一等奖。

镇远苗族踩鼓舞的基本内容
金堡苗族凡盛大庆典和节日,都要举办踩鼓活动。届时方圆几十里亲友赶来,寨中负责食宿。大型踩鼓活动在芦笙场进行。踩鼓者着节日盛装,围观者也衣饰华丽。表演有观赏性,更多的是自娱。舞蹈人数不限、可多可少,可随时退场上场、参与其中。为助兴,舞前、舞蹈中多有牛角盛米酒相劝,又有芦笙队在一旁吹奏,妇女即兴在一旁唱飞歌。芦笙与飞歌并不讲究与鼓点合拍,纯粹是场面掺合气氛热闹所需。
小型聚会舞蹈有更多的随意与单纯自娱性。农闲邀亲友小聚或本寨、邻寨青年相聚都可不拘形式地在院坝、小草坪击鼓欢舞一番。尤其是宴饮过后,邀客人跳踩鼓舞成了礼仪不可少的活动。
金堡爱河苗族踩鼓舞的参舞者大多为苗族青年男女,活动时间一般在节日、庆典场合。表演场地在室外芦笙场。届时,参舞者身着盛装,以场地中锣鼓为圆心。(锣鼓架在木架子或板凳上)起舞。舞蹈在鼓声节律中循反时针方向踏步舞蹈。舞蹈稳沉而又激越,欢乐而奔放。
男女可交叉组队,背对面成圆圈。起步,踏鼓点节奏,双手向外伸展,快速向前走四大步,退台走四小步稳步,原地踏步转向180度;然后又疾行上前,小步退回旋转360度,如此不断反复。舞蹈表现先民迁徒途中行军情景。其双棒鼓点如下:XXX×︱XXX×︱XX︱XX︱XX︱XO︱,有时候敲击鼓面,有时候敲击鼓梆。由年龄较大很有舞蹈经验的舞师鼓师执棒。
变化舞蹈:舞蹈再现农耕场面,模拟一系列农耕劳动作业从播种——播秧——插秧——薅秧——收割——挑谷入仓等。舞队有了一系列动作变化。如舞者向圆心聚散,变圆圈为单、双排。手上的动作随之变化丰富。
舞蹈音乐伴奏以鼓为主;双棒交替击鼓梆,鼓面如:XKXK咚卡咚卡 ︱X K咚卡 X K咚卡 ︱ K D K D卡的卡的 咚X‖重大喜庆节日也有芦笙参与伴奏。舞蹈有特殊的韵律,反通常强弱节奏循环。如:︱ XXXX弱 ︱×︱ XXXX弱 ︱,因急步上前或退步,刚好舞者手往右,往左上扬,鼓点刚好落在韵拍上,形成奇特的变弱为强的节奏。

 

张良嫁我(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