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报京“三月三”

家乡区县: 贵州省镇远县

报京乡乡情概述: 据《乡志》记载:在乾隆年间,地域内产黄金,当地人将黄金报送给清政府,得名报金。1949年,将“金”书写为“京”,现即称“报京”。
报京乡位于东经108°28′04〞—108°34′00〞,北纬26°47′45〞—26°55′08〞。位于镇远县南部,东与三穗乡台烈镇毗邻,南接剑河县岑松镇,西抵施秉县马号乡,北靠镇远县金堡乡。乡人民政府驻报京村后屯街,距县城39千米。
现辖石桥、松柏、屯上、报京、报友、贵洒6个村,53个村民小组。其中侗族9086人,占82.9%;苗族共1828人,占16.7%。
报京地处山地,地势山高谷深,起伏较大,为中切割中低山谷地貌。主要山脉有平堂坡、梁山界。境内最高峰梁山界海拔1150米,最低点龙崩沟海拔600米。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6.8℃。
镇远报京“三月三” , 2005年12月29日被列为贵州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5年12月26日,被公布为黔东南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12月30日,被公布为镇远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报京“三月三”现有县级传承人12名。报京大寨每逢农历三月初三,近千侗族村民,身着节日盛装,群集报京大寨,开展对歌、跳笙、踩鼓及讨葱、讨蒜、讨笆篓等寻偶活动,欢度“三月三”播种节。又称讨葱节,情人节。报京“三月三”,是省、州、县主要民族节日。寨内辟有芦笙场,可容近千人同时在此起舞。芦笙场附近植有古树,水井旁刻有楷书阴刻“龙泉”。两字,每字见方0.8米。

《报京“三月三”》的历史渊源

明末清初时期,报京侗寨就已经形成几百户人家聚居规模。从寨边咸丰年间所立保护古树记事碑中得知当时的古树应百年以上。地方文献《镇远县志》民族卷有关于报京“三月三”活动的记载。

《报京“三月三”》的基本内容
情人节历时4天,分捞鱼虾、讨笆篓、洗葱蒜和讨篮子以及踩芦笙5个项目进行。
三月初一至初二,姑娘们结伴到田边、沟里、河中捞鱼虾,捞到的鱼虾放在野地里煮吃,边吃边唱歌。男青年们也结伴来到姑娘们野餐的地方,和姑娘们对歌,讨装着鱼虾的笆篓作纪念。姑娘们高兴地邀请他们共进野餐,并将笆篓送给他们。

初三这天,整个寨子沉浸在喜庆的节日里。清晨,姑娘们提着细篾篮子到自家园里扯回连蔸的葱蒜。母亲和嫂子们在家一边烧水给姑娘梳洗,一边做早饭。老头子们身着团花绸缎长袍,哥兄老弟则准备芦笙、铁炮、糯米、烧酒。午时三刻,寨中芦笙堂响起三声铁炮,远方客人陆续进寨。寨口有老人们组成的迎客队伍,左右两侧是青年小伙组成的芦笙队奏乐。客人进入寨口,都要喝一口老人手中的牛角米酒,称拦路酒。姑娘们身着盛装,头戴银饰花,胸挂银项链,手带银手镯,腰系花围腰,脚穿绣花鞋。组成仪仗队,欢迎四方贵客。
午时三刻,寨中的芦笙堂响起三声铁炮,标志活动正式启动。台江、剑河、三穗、施秉等地客人陆续进入寨子。寨门口早已有由老人组成的迎接队伍,两边还有芦笙奏乐欢迎客人,每位客人进寨都要喝上一口侗家姑娘手中的牛角米酒,称为喝拦路酒。进屋时,还要喝进门酒。姑娘们身着盛装,头配银花,颈挂银链,手戴银镯,脚穿绣花鞋。有的站在路上,加入迎接客人的队伍,有的手提竹篮到池塘边,将竹篮中的葱蒜洗净,等待自己的情郎来讨篮子,山坡上围观者成千上万。芦笙堂,随后又放响铁炮三声,表示讨篮子活动开始。小伙子们从树荫下、草丛中、山洞里“冒”出来,向站在池塘边手提葱篮的姑娘们走去。向姑娘要篮子,姑娘不肯给,表示不愿嫁给这位小伙子,会招来四周观众起哄。姑娘将篮子葱蒜送给小伙子,表示情投意合,愿意嫁之为妻。在报京人心目中,葱蒜是发人发家,发财发贵的象征。
与此同时,芦笙堂中央放着一个大酒坛。以酒坛为中心点,人们手牵着手,围成几道圆圈。圈里边是吹芦笙的男青年,第二圈是穿长袍马褂的老头们,第三圈是未婚姑娘和少妇们,第四圈是30岁至50岁的妇女们。远方客人和青年小伙子,不受此限,可以插队。围成圈的人们就跟着芦笙优美的旋律,踩着鼓点,翩翩起舞。鼓点声、银饰声、欢笑声和铁炮声以及呐喊声、歌唱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热闹非凡。三月初四,不分男女老少,主人客人都集中到芦笙堂踩芦笙。尽情跳,尽情唱,将活动推向高潮。活动延续到三月初五,才结束。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人群到此过三月三播种节。不少国外朋友慕名而来,参观体验“三月三”活动。

《报京“三月三”》的主要特征
报京侗族在黔东南北部方言区侗族群居社区中具有独特的自然生产环境,因而北侗民族文化在这里得到完整传承。而“三月三”的缘起是报京侗族本民族中所发生的农事重大季节活动,男女自由恋爱所引发而相传了两百多年的庆典活动。活动的整个文化空间古朴典雅,欢乐娱人与奇特定情方式,蕴含着南方山地民族古风韵致和传奇色彩。
“三月三”是报京侗族群众一年中最重大而极其隆重的节日,除俗称“千家寨”报京大寨男女老少全部参与,方圆30多公里的其他民族群众,邻近县的侗族人也都赶来参加。整个活动场地在风景如画的高山大峒、梯田、池塘、古树下,侗家木楼旁的芦笙场里依次举行活动。充满山野原始气习。有优雅如戏剧场面的捞鱼虾野餐,众目睽睽下的定情仪式,火爆热烈的芦笙集体舞,缠绵而令人心醉的对山歌等。古老而饶有趣味的活动方式展示了侗族淳厚民风,文明社交礼仪和礼让共融的古道热肠。
“三月三”以农事季节纪念祈愿丰收集会和青年恋爱社交为节日主题,各项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侗家青年男女。他们展示青春的追求和向信,在文化不断进步的今天,新农业科技已取代古老原始的季节记忆。“三月三”成为侗家老幼皆乐和青年人聚会交谊和狂欢的重大节日。延续民族整体认同的传统文化基础是本土侗族青年。
报京“三月三”经近三个世纪而不衰,这里的侗族世世代代按约定俗成的程序开展活动。“三月三”民俗活动时间固定、场地固定、活动项目固定,如捞鱼捞虾野外聚餐初相会;对葱蒜公开定情,大型芦笙狂欢舞会、唱山歌、迎宾拦路酒等必不可少。以上丰富多彩的活动体现了报京侗寨“三月三”不可替代和重复的民族节日特色。

 

张良嫁我(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