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庶的古蜀国是秦国统一天下过程中首先攻取的对象,秦惠文王为此做了多年的准备,通过“石牛记”、“美女计”等一系列计策,麻痹了第十二世开明王,并开辟了由秦入蜀的“石牛道”(即“金牛道”)。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借巴、蜀互攻之机,派司马错率军沿石牛道入蜀,数月之间便攻占蜀地。此后,秦王三立三废蜀侯,终置蜀郡,郡治即设于原蜀都成都。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国蜀郡郡守张仪按首都咸阳建制修筑成都城墙;成都据此也成为中国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最长时间城址不变的城市。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郡守,任内他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经过数十年经营,成都在秦末便取代关中平原获“天府之国”之称,而这一美誉一直延续至今。
汉代的成都,经济已相当繁荣,织锦业尤其发达,成为朝廷重要的贡赋来源。于是朝廷在成都专门设置锦官管理,并在成都城西南修筑“锦官城”(亦可简称“锦城”);“锦官城”、“锦城”由此成为成都的别称。前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万6千户(约40万人),与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一并成为汉朝六大都市。汉武帝即位之元年(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党在成都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堂“文翁石室”。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成都人司马相如、扬雄、王褒皆为汉代最有名的文学大家。
前汉时期,全国共分为十三刺史部,其中在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置益州刺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范围大致为今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大部、陕西省南部以及湖北省、甘肃省一隅,刺史部后迁驻成都。前汉末年,公孙述在成都自立为帝,国号“成家”,改益州为司隶校尉,以蜀郡为成都尹。后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汉光武帝刘秀命大司马吴汉举兵来伐,成家灭亡,在成都恢复设置益州刺史部。后汉末年,因四方多事,朝廷接受刘焉的建议,改各州刺史为州牧,刘焉则为首任益州牧,设治所于绵竹,后汉初平五年(公元194年)迁驻成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