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出逃:朝鲜人是商朝贵族的后裔吗

家乡区县: 城中区

箕子是商朝末代帝王纣王的叔叔,他被封为太师,地位尊崇,所以按古人的习惯,他被敬称为箕子。这位上古奇人与微子、比干被孔子尊奉为商纣王秉政时期不可多得的“殷末三仁”之一。

商纣王本名殷受,也有些史料说他叫子辛,因此他继位后被商人称作帝辛。据说子辛这厮自幼聪慧过人,很有些天赋秉异的意思,更难得的是他成年后长得魁梧健硕,蛮力惊人,使起性子来可以力拽九牛,可惜的是,这位浓眉大眼、能文能武的全才当上商王后却露出其残暴无道,荒淫无耻的本性,有些让人大跌眼镜。

从字面上看“纣”是个显而易见的贬义词,商纣王是周人赠予他的带有蔑视与妖魔化的称呼,有无道、凶残、暴虐之意。商纣王暴戾恣雎,肆意胡为,整日沉溺于“酒池肉林”中不可自拔,而且他嗜杀成性,听不进任何劝谏。于“殷末三仁”中居首的微子,本是纣王的同母异父兄弟,他为人贤德,屡屡苦劝纣王,谁知纣王拒不纳谏,还猜忌微子有不臣之心,微子为避祸离开朝歌,隐居山林,后来竟成宋国的开山之祖;铮臣比干也是皇族,他秉性忠直,还很执着,他坚持劝谏纣王归于正道,好生治理国家,不料纣王不识好歹,竟引来凶险杀机,他被商纣刨心而亡,“比干刨心,神鬼同泣”的典故即源于此;箕子目睹两位直臣的悲惨遭遇,又联想到由成汤所创的六百年江山即将不保,不禁心如刀割、五内俱焚,但思前想后亦无计可施,他又不忍抛离故国,面对纣王阴鹫戾狠的猜忌眼神,他为求自保,只得装疯卖傻,借以躲过迫害。纣王见叔父披头散发,邋里邋遢,整日操着把破琴自弹自唱,以为他真的疯了,于是命人将他囚禁起来,后来干脆给他戴上脚镣,将之贬为奴隶。
箕子出逃:朝鲜人是商朝贵族的后裔吗
贤者避世,群小争附,邦国之将亡的不详征兆。公元前1122年,西边的周部落崛起,其首领姬发(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一战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由奴隶、囚徒组成的商军前锋反戈一击,商军敢死队反而做了周军的前锋,居后的商朝军队被冲得七零八落、十不存一。纣王兵败如山倒,于是在宫里积薪自焚,商朝灭亡。武王挥师进入商都朝歌,忙命人四处寻找贤人箕子,后得知他已乘乱出逃。武王侦知箕子躲在箕山里当起了隐士,于是进山向他请教治国之术,顺便想探讨下导致商朝败亡的原因。面对武王虚心求教,箕子一言不发,他虽恨商纣无道,但也不愿做周的顺民,更不愿说商的坏话。武王再三请箕子出山,箕子不愿投降西周,予以婉拒,武王苦求不得,无奈离去。担心武王再来纠缠,箕子急忙收拾行囊,然后率众弟子以及一帮殷商遗老遗少踏上了逃亡的路途。

史载箕子一行5000余人风尘仆仆地向东方行去,后来到黄海边上,海天一色,前已无路。 他们斩木为筏,顺风向东飘去。几天后,木筏漂至一个半岛,箕子见此处四季分明,山海寥阔,风景秀丽,适宜居住,于是便在此地驻扎下来。另有一种说法:据说箕子逃到朝鲜是在武王伐纣之前,也许他看见纣王日益疯狂,商朝大势已去,大厦即将倾覆,已非人力可以挽回,于是便带领一部分商朝公侯贵族逃到朝鲜半岛。之后周武王姬发倾慕箕子贤德,将朝鲜赐封给他,不过是面对既成事实,做个顺水人情罢了。

殷商逃亡贵族箕子到底是不是朝鲜人的始祖呢?据说在平壤周边箕子之墓至今尚存,古文献也将朝鲜半岛称为“箕子朝鲜”,这点似无疑问。但严格的说,应该是两种文明、不同血脉融合后诞生了一种全新的、较为进步的外来文明,箕子的到来,让朝鲜半岛较为原始的状况突然有了一个质的飞升。箕子入朝,带去了比较先进的殷商文化与生产技术。他以礼义教化人民,又传授农耕、织造、医药、建筑、商业、军事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给当地土著居民,让处于原始氏族社会的朝鲜原住民感受到了殷商先进文化的魅力,使他们原以采集渔猎为生的质朴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很快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受殷商文明的潜移默化影响,朝鲜半岛社会进步神速,大有脱胎换骨之感。据传在箕子以及其弟子们的帮助指导下,半岛原住民们甚至制定出一部其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这部法典被后世研究者称作“箕子宪法”,其源流已不言自明。

箕子逃往朝鲜一事,表示自华夏文明初始之时就有意无意的走上了向周边播洒扩散之路,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中华文化的浸润、影响,在东亚以及东南亚诸国中华文化的痕迹尤为明显,中华文明和风细雨般播撒至周边,并由此推动了以“礼”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囚久久(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