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县民间传统知多少

家乡区县: 保定市阜平县

      阜平县地处河北西部,与山西交界处,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文化落后。很多年前群众为了庆祝丰收,就在业余时间主动组织搞一些文化娱活动。尤其是农历正月走乡串村进行巡回演出,互相交流。正月十月、十六达到高峰,平时过庙会也有表演,但为数不多。这样年复一年逐渐形成了民间传统文艺"花会"。
一、文会
文会也叫软会,不表演武打。文会又分若干种。阜平民间流传着的文会有以下几种:
     1、旗会。即一村或若干村联合起来制作红、黄、蓝、白、黑五面大旗,旗呈三角形并且镶牙子挂飘带。五面大旗的旗杆是直径五、六市存的大竹杆。走会时由七、八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簇拥着,走几步蹲稳旗杆歇会儿。小旗一人扛一面。五面大旗大小不等。蓝旗最大代表青天,黄旗次之代表大地。文会和武会在次序排列上旗会最大。联合走会时,旗会排在最前面。 过去鹞子河流域,下至水口上至董家村三十里以内的村庄有一道联合旗会,现已失传。目前只有平阳挖掘出了传统的旗会。虽有五面大旗,但小旗不多了,并与其他项目混合走会,独立的旗会今已没有了。
      2、幡会。即用两丈多长的彩色布经过镶边、装饰做成若干大条幅,用直径五、六市存的大竹杆挑起来由若干人簇拥着走,后面还有若干面小旗跟着。
幡会也有与旗会合并叫旗幡会。
目前,平阳还有幡会,但也不独立走会了,而是与其他花会联合在一起。
      3、旱船。即用木条或高粱秸,制作成船型架子,用布围起来,有的做成小舟状,有的做成画舫状。一人在外拿浆。一人、二人或数人在船内坐船,内外互相配合表演划船,有的一面表演一面唱。表演的形象,随着时代和当时的形式,不断变化。如传统的旱船多扮成《肖恩打鱼》和《白蛇传》。战争年代则表演《百万大军下江南》和《送公粮》等。
      4、轿车。即用木条或高粱秸制成架子,用彩绸、彩布纸花装饰成,上为轿子,下为双轮拉车形的花轿车。里面一人坐车,外边一人拉车,一人推车,进行表演。一面表演一面唱。扮相也随着时代而变化。如过去多扮成《苏护进女》,即冀州侯苏护拉车、夫人跟在后面,轿车中坐着女儿苏妲己。解放战争时期,有的扮演成《老两口送女儿参加英雄会》。老两口一面走一面唱,夸赞自己的女儿在生产劳动中作出好成绩。
     5、高跷。即用木棍做成三、四尺高的架子,表演者绑在腿上踩着进行表演。表演踩高跷多是穿长衫。扮相有《唐僧取经》。唐僧手拿佛帚,孙悟空手拿金箍棒,猪八戒手拿着耙子,沙僧挑着行李。也有扮《八仙庆寿》和《黄河阵》的。战争年代有扮演《八路军枪瞄日本鬼子》的,也有一面表演一面唱《张老汉翻身》的。
      6、耍狮子。即购买狮子头,用线麻染上色,做成狮子毛,由二人合作,装作狮子,一人手拿绣球,来耍狮子。有一人耍一狮的,也有一人耍双狮的。耍狮的技巧有:跳方桌、上梯子等。
      7、大头舞。即购买大假头戴上进行表演。过去大头舞多是表演《大头和尚逗柳翠》,现在多是表演少年娃娃戏耍。这项花会尤为娃娃们所喜爱。
      8、蚌壳舞。即用铁丝,竹蔑子等做架子,用布或纸等制作成乌龟、蚌壳、仙鹤等,由人操作进行表演。
      9、跑毛驴儿。即用铁丝和高粱秸做架子,用纸或布制作成毛驴状,由人站在中间操作,进行表演。传统的跑毛驴多是扮演《老少换妻》。史家寨村在40年代就表演过跑毛驴《老少换妻》。也有扮骑着毛驴回娘家的。
     10、擎歌。是用购买的铁架子绑在一个身强力壮的男成人背上,并穿长衫藏住架子,架子上站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化上装进行表演。擎歌上下两人表演一出戏。如背架子的扮演肖恩,架上的小孩就扮桂英儿,上下合成《肖恩打鱼》;架下扮许仙,架上扮青蛇、白蛇,上下构成《白蛇传》。还有的扮《烟火棍》、《白猿偷逃》、《盗玉环》等。阜平县的擎歌,流传至今的只有平阳乡罗峪一个村。
      11、背歌。有做好的架子,真人站在架子中间,由假人的上半身和真人的下半身构成背人者,由真人的上半身和假人的下半身构成被背者。过去背歌多是扮《老汉背妻》、《猪八戒背媳妇》,现在有的改为背娃娃。在阜平历史上,方太口村有背歌,流传至今。
      12、抬歌。即四个人抬着一个木架子。木架子中间有一竖铁轴,轴上端又有一个横担。表演者化装站在横担两端,由人抬着走,一边走一边转。阜平历史上法华村曾有抬歌,现已失传。
      13、吹歌。群众也叫他"席乐会"。乐器有大管、笙、韵锣、少书鼓。吹奏的曲谱有《踩破街》、《扫佛堂》、《腊梅花》等几十个。阜平城厢、罗峪、樊家工、下店、北水峪等村有"席乐会"。流传至今的有北水峪村。
      14、耍龙灯。做一条假龙,龙肚里装灯,由十几人或数十人擎着龙灯做各种动作进行表演。阜平历史上,王快镇会耍龙灯。
       15、灯笼会。做数十个不同样式的灯笼,正月里晚上串村活动。正月十五、十六晚上进城活动。灯的样式有立方形吊灯、长扁扛灯、荷花灯、绣球灯、西瓜灯、五星灯、白菜灯、茄子灯、车轮子灯、碌碡灯、桃灯、飞机灯、金鱼灯等。阜平历史上田子口、陈家沟、柏崖等村有过灯会,流传至今的有田子口村。
     16、牛斗虎。只能在晚上活动。用高粱秸和稻草扎成牛和虎的架子,将香燃着,插在稻草上,人背着 架子,在黑处进行牛与虎搏斗的表演。目前阜平只有牛巴村会牛斗虎。
     17、二鬼摔跤。只能在晚上表演。做一个方形中有两个平行木得木架子,平行木上竖装两个粗木,并削成人头状,画上眉眼口等,竖粗木上再装横细木,作为胳膊。再另做两只假脚,穿上鞋袜。一个人弯腰背上木架,两手拄着假脚,脚尖向真人脚尖,给假人戴上帽,穿上长衫。表演时,前跑几步,后倒几步,左右摇摆几下。在灯光下,好像两人在摔跤。
    18、转灯城。这项活动只能在本村搞,不能串村。农历正月十五晚上,每户有几口人出几个灯笼。在沙滩或广场上,按小孩玩修长城的样式将灯笼摆好。玩转灯城的人,从一口进去沿着两边灯笼夹着的路向里转,至中心点,又向出转,最后从另一个口中出来。阜平口子头和吴王口等村就搞转灯城娱乐活动。
    19、荷花灯舞。晚上表演效果好。即男女青年化上装,手拿荷花翩翩起舞。
    20、小唱。旧社会妇女不能出门,不参加花会活动。由男青年穿上花衣,梳上大辫,戴上花,一手拿手绢,一手拿纸折扇,扭扭捏捏,唱宣扬封建道德或反映群众生活琐事的小调。如《十二个月》、《大实话》、《五个碟子》等。群众称这种形式为小唱。这种形式后来被秧歌取代。
     21、霸王鞭。用竹棍或木棍,两头凿空,中间夹上铜钱,挂上彩缨和铜铃。由少年儿童化装,手拿霸王鞭,边打边唱,或边打边说快板。霸王鞭的基本动作和队形变化可简可繁没有定式。抗战前阜平就有霸王鞭,但流传不广。抗战时期全县在普及秧歌舞的基础上也普及了霸王鞭。后来中断了一段时间,近几年又挖掘出来。
     22、秧歌舞。这是抗战时期从陕北和冀中传入阜平的,大规模的群众性的一道花会。当时,村村都会扭秧歌舞,男女老少皆参加。正月走村串乡扭秧歌,演街头剧。大的集会和节目,都有秧歌队活跃会场,进行宣传。秧歌舞有秧歌扭、秧歌跳、秧歌锉、走八倒四、陕北大秧歌多种形式。是抗战时期对群众进行宣传的重要形式。
    23、九曲黄河阵。流行于龙泉关镇和天生桥镇,每年正月,几乎每个村庄都要步下此阵,供人们娱乐。
二、武会
阜平历史上流传的武会有以下几种:
      1、大鼓会。即一个村张几十面大牛皮鼓。表演时,由数十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各挎一面,排成方阵并由大铙大馇、三眼炮配合,一面走一面大擂大敲,声震数十里并且气魄宏伟,声势浩大,使人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在各种花会同时表演时,最能吸引人的就是大鼓会。阜平县平阳、北水峪、各老、山咀头等村至今还有大鼓会、大鼓会的鼓谱很多,表演时多用《三眼会》。
      2、叉会。即购买扁平三股带铁环的叉头,按上木柄,由数十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每人一杆叉进行表演。一会儿将叉扔在空中几丈高又接住,让叉在胳膊、脖子、脊背和腿弯上滚动,发出哗啦啦、哗啦啦的声音。耍叉有《怀中抱月》等几十个套数。阜平历史上苍山和山咀头两村有叉会,其中山咀头叉会失传五十多年,1984年又挖掘出来。
      3、武会。群众也称武会为社伙会或少林会。此会,是一个村或数村联合起来,以耍拳、舞刀、使枪、弄棒为内容。其活动形式主要有:
(1)跑大场。数十人,有的拿着长杆红缨枪,有的拿着双刀、单刀、三节棒、手捎子、月斧等在场子上跑场,一面跑,一面耍。跑大场也有不同的场名,如《八葫芦对咀儿》等。
(2)单刀。一人拿一把刀玩。
(3)双刀。一人拿两把刀玩。
(4)单拳。一人不拿兵器,光玩拳。
(5)双拳。也叫排拳,两人对打,或拿兵器或不拿兵器,或一人拿,一人不拿。如《白手夺枪》、《抻子破双头蛇》、《三节棒套枪》等。
(6)下会子。一套拳三人以上参加的叫"下会子"。如《三战吕布》就是四人。一人扮吕布,其他三人分别扮刘、关、张。《武松打虎》、《三虎庄》、《大韩彤》等都是三人或三人以上。过去"下会子"都进行化装,与古装戏的装一样,有髯口、发绸、彩裤、各种帽子、靴子等,也打脸子。如表演《三战吕布》时,就化装成刘备、关公、张飞、吕布的形象。按武术的套数进行表演。战争年代,服装大部分损失了,后来也就不化装了。走武会大部分就是头上系一条白毛巾,穿白褂子或秋衣。
(7)耍流星。耍流星也叫耍绳鞭。即用一条长绳子,一端系着一个镀铬的金属圆球来耍。套数有《泰山压顶》、《白蛇吐芯》、《死鸡缠脖子》、《懒老婆上吊》等数十个。
阜平历史上有"社伙会"的村庄较多。光城厢就有南街、城里两起"社伙会";乡下比较有名的有西庄、高阜口、全庄、凹里、法华等,砂窝,白洋口等村。

 

最美阜平LOVE(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