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天马山

家乡区县: 福建省城厢区

     天马晴岚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珠坑村北的天马山。

     天马,即天马山,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荔城区北高和黄石三镇的交界处,为南北走向,如一匹昂首挺胸的天马,屹立在兴化平原之东,故称天马山。“马头”那边,有一条形如绳状的水沟,围绕着山麓的周围,中间有一座石桥,取名“铁锁桥”,说是用来遏制天马的;“马尾”那边,有两块田螺状的巨石,据说为阴阳两性,乃田螺精的化身,常去糟踏作物,被土地公上奏玉帝,玉帝旋令雷公击碎一块,此后,另一块田螺石再也不敢去糟踏作物了。这里,每逢天晴景清,山岚蒸腾,水气氤氲,山腰处处缠云绕雾,远观山似天马,若隐若现,犹如奋蹄腾空之势,因而有“天马晴岚”之雅称,为莆田廿四景之一。

    山上建有古寨,其基宽阔,门枢孔有小钵子大,方圆有数里。这里地势险要,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通,为藏龙卧虎之处。相传宋时陈同济于此落草,后被杨文广所破。又说黄石有个叫李毓,在此筑起山寨,垒起城墙,称王称霸,显赫一时。山寨有一参天大树,人称“晴岚树”,又称“通天松”。山寨被云雾湮没,若隐若现,变幻莫侧。有一年秋天,朝廷令一武元吴浩率兵攻打天马山寨,用火烧毁周围的草木,雾气化解,山寨便显出真相。双方短兵相接,殊死搏斗,吴浩敌不过李毓而退却。几年后,朝廷又派遣一大将攻打山寨,李毓寡不敌众,逃离了天马寨。

   山上有明御史朱浙所建的“天马山房”读书处和他书写的“忘归”石刻及他的墓道。据说,山的半腰有座古寺,周围树木苍茏,环境幽静,是读书的好处所。明嘉靖年间,塘下有个朱浙的书生,自幼聪颖好学,每天很早就来到寺旁择处读书,一日三餐托寺僧代炊,并同寺僧成了至交,有时读书忘了时刻,便在寺中过夜。一天,塘下和附近几个村庄联合出游,几十里方圆,几十台戏同时演出,大灯、大旗、大锣、大鼓、十音、八乐、旱船、马队、妆架……队伍长达几里。朋友们到处找他,找了半天都不见他的影子。原来他坐在寺旁的一块巨石下静心读书。由于他刻苦攻读,终于登上进士榜,当上左都御史。他出任御书后,趁一次巡视闽粤的机会,回乡省亲,并特地来到天马寺重游少年读书的地方,兴致百倍,挥笔在寺旁大石上写了“忘归”二字。从此,这石就被人们称为“忘归石”。

    登上山巅,那浩瀚壮观的兴化湾、平海湾和湄洲湾以及莆地的秀景尽在眼下。如今,天马山上乔木参天,绿树成荫,与壶峰、九华诸山遥遥相望,争雄比美。在周围平原和临近“土海”的陪伴下,将再展现出天马的雄姿!

宵宵(2014-05-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