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CEO于东来

家乡区县: 禹州市

    于东来,河南人,初中毕业,外号鬼才,现任河南胖东来商贸集团董事长。

    于东来只上过7年学,先后卖过冰棍、水果、电影票,当过工人,下过岗……这位当年事业低落的年轻人,后来却经营起拥有8000多名员工的零售企业,称得上是中国零售业的奇迹。

1995年之前,他仅欠债就多达30万元。但后来的经历证明,这个农民出身的商人对做生意很有天赋。
1995年,于东来向兄长借了一万元钱,从一家不到40平方米的糖烟酒小店起步,开始艰难创业。到1995年年底,他就靠这个小店把债还清了,还赚了50多万元。1996~1998年,他又赚了360多万元。别人问他当年凭什么挣钱那么快,他的回答实实在在:“很简单,你对老百姓多一点儿好,啥都有了。”后来,“胖东来”发展成为河南零售圈公认的第二大区域零售企业。
说实在话,真心服务百姓,就成了于东来特有的经营理念。
许昌胖东来的发展速度与业绩惊人,在许昌市场的地位至今仍固若金汤。2006年,胖东来走出许昌,进入新乡,丹尼斯在新乡的店迁了地址,世纪联华的店拱手相让,大商与沃尔玛推迟开业[1] 。
于东来的商业网络覆盖许昌和新乡两地,涉及百货、超市、医药、通讯、珠宝和影院等多个行业或业态,年营业额在20亿元左右。

    有这样一个企业家,别人在想方设法赚更多的钱,他却嫌自己的企业太“大”了;别人在教导下属好好工作,他却要求员工快乐生活。文化程度不高,却总能 出惊人之语;圆领T恤 方口布鞋,尽显率性风格,他就是“鬼才”于东来。
“其实,我只想管好一个店”
     作为许昌胖东来商贸集团的董事长,于东来似乎没有太大的“野心”,当别人想方设法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时候,于东来却嫌自己的企业太“大”了。谈起此事于 东来满不在乎,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企业做多大,我最根本的想法就是管好一个店”。可就是在这不经意间,他的企业越做越大。
1995年3月,下岗职工于东来和他的4名伙伴白手起家,开了一间40平方米的糖烟酒小店,取名为“望月楼胖子店”。 在诚信缺失,假货充斥的市场环境中,于东来以“用真品,换真心”的承诺博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在随后十几年的时间“望月楼胖子店”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一跃成 为拥有三十多家门店,8000余名员工,地涉许昌、新乡两地的综合性商贸公司。
      许昌胖东来生活广场也许就是于东来“只想管好”的那个店。在专业人士眼里,生活广场简直就是一个杂货铺,从童装到药品 无所不包;在商品的摆放和陈列上,又极大挑战传统的商业思维:它“别出心裁”地把超市设置在了生活广场的二层,一层很大一块面积用来经营童装。
      于东来谈管理,很容易“扯”得很远,会把一切上升到人性的高度。在一次行业内的人力资源研讨会上,一些老总就人才招聘、留住人才等方面诉说了他们的苦 恼。坐在台下的于东来忍受不了在这些问题上的“磨叽”,拍案而起说:“你一个月给他多发一万元,我就不相信他会跳槽?”于东来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由人来操 作,只要是人来执行,就必须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在于东来眼里,什么“KPI指标”、“绩效考核”都是肤浅的,只有“人性”才是最根本的。他对“人性”解释也很简单: 当你真心对员工好的时候,员工也会真心回报你。因此,当其他的老板想方设法倡导员工努力工作的时候,于东来却要求他的员工快乐生活。
       “我不仅教员工如何工作,还要教他如何体验生活、享受快乐”,于东来试图构筑这样一种商业国度,他希望他的每一位员工 都能开上车,都能买得起自己的房子,并为此不懈努力。胖东来虽地处许昌、新乡等河南二线城市,但员工工资却是河南省零售业里最高的。在胖东来,员工最不担 心的就是自己的工资,普通员工每月近2000元。按年薪算,科长助理是4万元,科长是6万元,店长助理35万元,店长50万元,区域经理100万元……放 眼全国的零售业,有这样高工资的恐怕不多。据说,于东来每去新乡开一次会,新乡胖东来店的工资就要涨一次。
      于东来不仅喜欢给自己的员工涨工资,而且还喜欢给四方联采其他企业的员工涨工资。据说有一次,东来没有告诉任何人就到 了洛阳大张量贩,见到大张员工就说:“张总委托我给你们涨工资。”他把月工资不到1000元的员工工资涨了几百元,而大张老总张国贤并不知情。部门经理听 了这个消息,马上打电话报告张国贤。张国贤会心一笑:“东来说什么,你照做就行了。”事实证明,张国贤没有赔钱,年底一算账,业绩还提升了40%。
     “天才”和“率性”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于东来的率性,有些时候也难免“百密一疏”。胖东来进驻新乡招工的时候多出一 批员工。于东来不忍心遣散他们回家,便出资在许昌市区建立了一个运动服饰专卖店,安置这些员工。由于选址、定位等各方面原因,这家店不能给胖东来带来多少 利润,每月盈利只有5万元左右。于东来大手一挥,说这5万元不要上交了,分给门店的兄弟们吧。
“我们对别人的爱往往是要求回报的,这不是‘真爱’,‘真爱’是无条件的”
      于东来的辞海里,有两个词汇被反复提及,那就是“真爱”与“快乐”。于东来认为,你要“快乐”,就必须学会如何去“真爱”。于东来大大咧咧的外表下,隐藏 着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心。因此,他总能直面人性弱点,体会到生命中的许多不完美和不愉快。于东来常常提到“快乐”,但他认为自己其实是一个经常不快乐的人。 正因为如此,他才倡导快乐,寻求快乐,希望别人能够快乐。
      早些年,于东来因为感情问题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他四处寻求解脱,曾经试图自杀。现在回想起来,他说当年自己是“悲壮 前行”。随着阅历的增长,于东来找到一种东西帮他解脱,那就是“真爱”。他反思,以前对别人的爱往往是带有条件的,有索取性质的,不是发自内心的“真 爱”。他的感悟让他更爱自己的家人,朋友员工乃至天下每一个有缘之人……
     从某个方面说,于东来压根儿不是一个“合格”的老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下,“老板”是一个高深莫测的词汇。他要不 时在威严和慈祥之间转换角色,让员工既畏且敬,保持距离。但于东来不是这样,在员工面前,他丝毫不以“老板”自居,和自己的员工打成一片,视员工为兄弟姐 妹。他爱他们,一种发自内心的“真爱”。正因为这样,于东来才会“不顾身份”得在员工面前讲一些“荤段子”,而员工也能坦然接受,他们理解他。有一次,于 东来问他的店长,你一个礼拜跟老婆亲热几次?店长老实回答道,也就一、两次。于东来就批评他,你这样不行啊,跟老婆亲热都激情,更别提工作了,以后要改进 啊。
      于东来在许昌的郊区有一处庄园,那是他“快乐”的地方。他花了400多万元在他的庄园上盖了别墅、铺了草坪、建了歌舞 厅和篮球场,剩下的地方种上各种树木,一条曲折的小径把这些设施连接起来。于东来经常在绿树掩映的小径上散步,思考人生,享受快乐。对于很多企业家来说, 区区400万元不是问题,但认为花400万元建立这样一个场所未必值得,况且很多企业家商海沉浮,难得有这份心情。但于东来不这样想,他认为人生短短几十 年,快乐是最根本的,为了金钱而放弃快乐是不值得的。
      于东来还喜欢车,爱好收藏各种各样的名车。他已经把陆虎、奔驰S600、保时捷卡宴等众多名车收入囊下,但还不“满 足”。他表示,将来挣了钱,再去买车,买回来送给对公司有巨大贡献的员工。
在金钱压倒一切的时代,于东来说,他不愿意做金钱的奴隶,这就是“鬼才”于东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于东来的成功是“非商业思维”的成功。他把“人性”看成管理的本质,故而他能够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对他而言,管理就是如何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此,当他“掏心掏肺”对员工好的时候,这种“人性”力量给他巨大的回馈。不可否认,这种朴素甚至原始的 理念更让他接近成功。淄博东泰集团董事长丁有江认为,胖东来文化是和中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这与昔日“红色亿元村”河南南街村有极其相似的地方。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崇尚西方的管理思维。“二八法则”、“六西格玛定理”,这些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追求的是效率和利 益至上,从而忽略了“人性”的东西;而于东来却反其道而行之,从“人性”管理出发,提倡真、善、美。这种以“人性”为驱动的管理理念,对于其他中国零售企 业有借鉴意义。当企业为“招不到员工”或者“留不住人才”而发愁的时候,或许可以回头想想于东来那句话:“你一个月给他多发一万元,我不信他会跳槽”。这 句貌似质朴而随意的话,还真真是值得琢磨。

 

我是周晓娜,我正在参加网络营销能力秀的比赛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yuguan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10957172.html

来源:周晓娜新浪微博

我的家乡秀(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