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蕴信阳城——人杰地灵 文化浑厚

家乡区县: 信阳市息县

   信阳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内淮河两岸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从东到西分布有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遗 址多处。西周时期,信阳分别是弦、黄、蒋、息、蓼、番、申等诸侯国的国都、封地,战国时期曾为楚国的别都(遗址在今信阳平桥区)。三国及东晋末分别为弋阳 郡、义阳郡的郡治所在地,唐代为申州、光州之州治。盛唐时期,义阳是中央王朝重要的粮食、兵源和财源基地,北宋初年改称信阳州,一直延用至今。明清时期, 信阳的经济、文化已经相当优越,粮食充裕、商业繁荣、名士荟萃,且人文底蕴浓厚,进士、举子辈出。民国时期,信阳(汝阳道治)辖豫南四市大部分地区,为河南省四大城市之一。

   

   西周至春秋时期,信阳境内分封有申、息、弦、黄、江、蒋、蓼等侯国。申国(姜姓),都城在今南阳市北,其疆域后来扩展至今平桥区、浉河区一带,另筑谢城(遗址在今平桥区平昌关镇)。息国(姬姓),为周文王之子羽达的封地,国都在今息县城西南6公里的青龙寺。弦国(隗姓),国都在今光山县城西5公里处。黄国(嬴姓),国都遗址在今潢川县隆古乡。江国,国都在今正阳县,辖地包括本市罗山县北部。蒋国,为周公旦之子伯龄封地,国都曾设在今淮滨县期思镇。蓼国,相传为夏代皋陶裔孙封地,春秋时国都建于今固始县城东北6公里的蓼城岗。从公元前688年开始,楚国相继吞灭上述各国,委派县尹(尊称为县公)进行管理,设置了直属于楚国中央管辖的地方政权——申县、息县、期思县,是为本市设县之始。

   秦代以郡辖县,本市境内设7县。即:蓼县,治所在今固始蓼城岗;安丰县,治所在今固始县石佛乡;雩娄县,治所在今商城县东北隅的李集;西阳县,治所在今光山县境内;期思县,治所在今淮滨县境内;息县,治所在今息县境内;城阳县,治所在今平桥区长台关楚王城遗址。

   汉沿秦制,郡县辖区缩小,息县改名新息县,又增设5个县。即:安昌县,治所在今平桥区平昌关;弋阳县,治所在今潢川县城;车大县,治所在今光山县境内;黾县,治所在今罗山县高店;钟武县,治所在今平桥区中山铺。东汉初年,新息、弋阳、雩娄、蓼、车大等县改置侯国,改钟武县为平春侯国,置褒信侯国(国都在今息县包信镇),后相继恢复为县制;又置义阳县,治所在今浉河区。

   三国时本市属魏国。新置弋阳郡(治所在今潢川县境内),是为本市设郡之始。后又设义阳郡(治所在今平桥区平昌关),旋省去,西晋时又重设该郡,治所设于仁顺城(在今河区境内)。东晋时,豫州治所迁至西阳(今光山县境内),是为本市设州之始。

   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较多时期内以淮河为界,北朝占据淮北,南朝占据淮南。各朝或为安置流亡人口而侨置州县,或为招纳士族而虚设官衔,州郡越变越小,县越来越多,甚至有名无实,直至隋朝才渐趋稳定。值得一提的是,南朝梁设置的光州(治所在今光山县城)和北周设置的申州(治所在今师河区),尽管后来名称多变,却是唐至清代都比较稳定的地方政权。

   唐代,本市境内相对稳定的州县建制是:光州,治所先设于光山县,712年移至定城(今潢川县南城),辖定城、殷城、固始、光山、仙居5县;申州,治所在今浉河区,辖义阳、钟山(北宋初省入义阳县)、罗山3县;新息县和褒信县属蔡州。五代时期,各州辖县仍旧。

   宋代,新息县、褒信县仍属蔡州。申州于宋初先后改称义阳军、信阳军,军治所不变,辖信阳、罗山2县。光州辖固始、定城、光山、仙居(南宋时省入光山县)4县。原殷城县先改称商城县,后废县改为商城镇,并入固始县。

   元代,息州(金国于1208年设置,明代初年降为县,州治所在今息县县城)辖新息、褒信、新蔡、真阳(今正阳县)4县,光州辖县不变。信阳军先后改称信阳府、信阳州,辖县不变。

   明代,光州辖光山县、固始县、息县、商城县(1475年由固始县析置)。信阳州辖罗山县、确山县(后改属汝守府)。原定城县、信阳县省去,分别由光州、信阳州管实土。

   清代,信阳州仍领辖罗山县。光州于1724年升为直隶州,直隶河南行省,辖县不变。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州改县,信阳州、光州于1913年分别改为信阳县和潢川县。此期,省下设道,信阳、罗山、息县、潢川、光山、商城、固始7县归豫南道管辖。1914年,豫南道改称汝阳道。1927年撤销汝阳道,改设豫南行政区,1929年撤销。1932年,省、县之间设置行政督察区,为省派出机构,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潢川县城,辖潢川、光山、固始、商城、息县、信阳、罗山、经扶(1932年10月设置,即今新县)8县。1949年1月,该专员公署不存。

    信阳是一座革命红城。信阳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培育出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在革命战争年代,信阳共有30多万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许世友、李德生、万海峰、尤太忠等百余名信阳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

   

信阳人在北国(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