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官话

家乡区县: 重庆涪陵区

      西南官话,又称为西南方言,是流行于中国西南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等地以及邻近的湖南西部、湖北大部、河南信阳、陕西南部、缅甸果敢的主要语言,在老挝、越南等地也有部分华人使用。西南官话在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具有官方地位,是仅有的3个具有官方地位的汉语分支之一。此外东南地区的军话有时也被视为西南官话的一支。

      商周秦汉时期,洞庭湖还属于原始汉语与藏缅语、苗瑶语、融合而形成的楚语,永嘉乱后,迁入湖北的秦雍流人(陕西甘肃以及山西一部分)有6万,出现了西南官话的最初雏形。安史之乱后,十倍于土著的北方移民入洞庭湖北部西部,甘肃方言冲击、涵化并最终取代了当地的楚语,奠定了西南官话的基础。先秦时期,四川省操藏缅语组的巴、蜀语。前316年秦灭巴蜀并移民,巴蜀官方开始操中原官话秦语,汉朝又有甘肃人移民四川,诸葛亮亦曾组织向四川移民。永嘉乱、唐末乱、靖康乱时,甘肃百姓纷纷迁入四川。元朝时期,四川省已经形成巴蜀语与秦语融合的梁益方言。由于元灭南宋、元末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四川人口剧减。元末随明玉珍入川的移民来自湖北,明初入川的移民也以湖北人为主,这些湖北移民(今四川人称老户、土著)以江淮区的麻城为主,麻城人又大多原籍江西。以基础西南官话为主干,吸收赣语、梁益方言混合而明代四川方言。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再次惨重损失,结果再度引发了湖广(特别是湖北)填四川,明代四川方言与湖北话融合成今天的西南官话四川话。明初,以卫所军屯方式对云贵大量移民江淮人士,及至清朝云贵接受的移民主要来自四川、重庆、湖南、江西,所以云贵西南官话亦受江淮官话、赣语很大影响。反之亦然,在地处鄂北豫南皖西的大别山区,西南官话也同样影响着江淮官话,同时杂糅了两种官话的特征,使得当地方言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从人类迁徙的DNA路线图可以了解到。商周之前在人类刚刚进入东亚是在距今1万年前的冰川世纪即将结束时,陆地冰原开始融化,一支黄色人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最终到达黄河中上游的盆地和河套地区。他们被称之为先羌,也就是汉族与藏族人的共同祖先:华人。华人最终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人群,成为汉族的主要来源,故华人使用的北方话成为现在中国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而西南官话区域恰好完整的位于当年华人数千公里北上迁移途中路线之中,这是西南官话能够在自云贵向北,南北数千公里上语音语调基本保持一致性的人类文化和遗传基础。这也是为什么西南官话是最接近北方话的一种语言的原因。

     在大多数汉语方言在感叹由于推广共同语而引起的方言生态危机的同时,西南官话不但没有受到共同语的威胁而萎缩,反而不断发展壮大:
⒈东进:由湖北江汉地区、重庆及湘西地区向东逐步吞噬湘语的地盘。
⒉南侵:广西汉族地区,西南官话越来越通用,云南贵州两个西南官话的老地盘,全面包围操壮侗、苗瑶语的少语民族语言,这些少数民族大多数处于双语状态,有的基本上在青壮年一代完成了语言转用,他们所使用的汉语,为当地西南官话。
⒊西扩:川西及滇西操藏缅语的少数民族,很多已经转用汉语,或使用民汉双语,他们使用的汉语也是西南官话;由于西藏军分区隶属于成都军区,大多数官兵来源于川渝云贵,同时由于地缘因素,西藏人民同西南人接触最多,他们在非课堂中学习的汉语也是西南官话。
⒋内没:川渝地区有不少非官话方言岛,在西南官话的强势下,逐步被淹没。
⒌同化:由于西南官话是汉语方言中音系最简单的方言之一。因此不管是从北方的官话区南方非官话区到西南地区工作学习的人,以及长期或短期停留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学会了西南官话。
⒍同时,西南官话由于内部一致性较高(主要是声调调形的同一性较高),彼此都能接受对方的口音,所以通用性较广,事实上形成了接近成渝方言的区域共同语,同时这种区域共同语在很大多程度上避免了较多的方言词,同汉民族共同语书面语较为统一,文-语及语-文转换与普通话的功能相差无几,所以在广播电视传媒,中小学教学甚至高等学校教学中都大范围使用。
⒎由于西南官话语法系统与普通话有较大的一致性,她跟随普通话一道发展,现代汉语书面语一切现代化成果都能为之所用,所以不存在象吴语、闽语、客语那样的书面文字化及语文现代化的问题。西南官话词汇中只有与普通话不同的说法,而较少规范汉字中没有的独特方言字,中国现行的字典、词典都能直接为西南官话服务。
⒏最重要一点,西南官话内部不存在象东南方言那样的地域歧视现象,彼此都能接受对方口音,兼容性很大,无须在选择中心方言点上纠缠不休,不惟标准,只须内部调和,即形成流通性较大的区域共同语。

雷锋(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