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民间有学习武术的习惯,通常流行太祖拳、白鹤拳、猴拳等,器械有:枪、棍、刀、耙、钩、叉、铁尺、双鞭等。大田以前没有设国术馆,学武术一般是请拳师来传授,或是本地的佼佼者来教,没有严格的规章。拳师的薪金由参加练习的成员分摊,伙食由学员轮流款待。学武注重苦练,所以,一般都说练拳,学拳只能学个样子。不管学那种拳,都要先学“中路”, “中”是练手脚力气的基础,后才学拳术和器械套路。开馆教徒中,“拼馆”(武术的较量)常有发生,如果输了,不但没有面子,连工钱也不能收。也有高徒有意刁难师傅的,所以,师傅都有留一二手绝招以防不侧。武陵乡习武成风,在清咸丰年间连中四个武举人,数十个武秀才,林宜春先中进士,连捷探花。后路一带有“扁担拳”,还会“点穴”,后路贩住在长期贩运中很少失利。济阳一带的猴拳是从永春传入的,每逢节日习拳者上台表演,前滚后翻,摸头搔腮,砒牙咧嘴,上攻下守,形象逼真,使人捧腹大笑。
学武术除防身健身外,还用于文娱活动,特别是在打狮(即舞狮,打,方言,耍或表演的意思)这个传统节日中,更要表演一番。前路后路城关各地打狮的风格和特点各不相同,一般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称狮子),另一个扮武士手执彩球或扮“小鬼”手执蒲扇逗引。旁边还有数人弄狮被呐喊助威,边走边舞、和谐有趣。打狮在表演上分“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主要突出狮子的温驯神态,表现其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风格较为文雅;“武狮”则塑造狮子的勇猛刚烈,表现其跳跃、跌朴、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风格显得粗犷豪放,每一场打狮结束,接着便是武术表演。武术一般分套路和对杭两种,套路有拳术、器械等单人套路和两人以上的对打套路;对抗则有推手、长兵、短兵等项。
济阳,广平、上京、京口等的狮班较有名气。上京城口狮班对后人传授少,曾一度停止打狮活动。济阳涂姓每年有“请火”的习俗。主要内容是到外地寺的联系和祈求,狮班必随行,当然,外出活动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胆大,更要心细,每到一地,必须先拜会“时大”,送上礼品,进行通融,以防刁难或捣乱。即使这样,那些好事之徒仍然要制造各种事端,甚至要较量武术功夫。碰上这种情况,如果没有威慑力量的绝招制伏他们,那就要遭到对方的凌辱和’殴打。
民国年间,屏山十一乡阵氏请外地一狮班到屏山表演“小鬼弄金狮”,狮班经济阳乡水尾桥时,被济阳乡一些人的阻拦,因狮班武功平平,只好商量让他们经过。永春县上姚村到屏山大仙峰寺“请火”,有姚某自恃武功高强,狂妄省大,在屏山旧街被教训了一顿,姚某负伤回家。安徽有一个打拳卖膏药的,在城关东街口开场,地上写着“脚踏福建省,拳打永德田”,出言不逊,自高自大,群众很不服气,被玉田范氏一老老叟用“点穴”制服,此人连地摊也没收,马上离开大田。有一年济阳乡涂姓到白岩“请火”,途中遭到刁难,村中有人将青菜挂在旗杆上,要让狮子上去“吃菜”。狮要上旗杆吃菜并非容易的事,不上去吃下青菜,不但会遭到耻笑,连村路都不让经过,好在打狮的有一定技艺,真得爬上旗杆把青菜“吃”了,按规矩“旗杆上的青菜可吃,地里的青菜也可以吃”,结果那村的菜地被狮班“吃”的一塌胡涂,村人佩服狮班武艺,.还客气地送他们出村。有一次“请火”队伍到永春县桂洋乡时已是下午,大家急着赶路,没想到在过桂洋桥时遭到一位女拳师和一帮人的拦阻,狮班开路,几次较量都过不了桥,敲锣鼓的渐渐地乱了套,舞狮的也精痕力尽,百般无奈,只好到队伍后头请涂梦弼,涂梦弼少小到南洋,得到他母亲和二兄涂梦龙武功的真传,不但武术颇有功底,还怀有“吹针”绝技,双刀也是永德大第一。涂梦弼到桥边一看,也没多问,便舞着双刀向那妇人逼进,女拳师只看一团白影分上下两路向她身上进攻。还没来得及抵挡,涂梦弼已跃过桥的那头,她低头一看,衣襟大开,虽没伤到皮肉,但几件衣服的布扣和布鞋头已被双刀割开,不禁大惊失色,慌忙跳到桥下,不敢造次生事,这一招赢得了满场的掌声和喝彩声,桂洋衬还得用锣鼓送“请火”队伍过桥。打狮队重振精神,队伍平安回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